4  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

 

凡是没有偏见的人可能都已从这段经文看到,弥赛亚来的时候,并不会前呼后拥地大讲排场;他来的时候,反而要“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被藐视,被人厌弃”。然而,尽管这真理仿佛用一束阳光写成,并且犹太人一般来说又相当熟知自己的圣经,好叫他们有机会认识它,然而弥赛亚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尽管蒙恩宠,已有论到他最为清晰的预言,他们却不接受他宣称的事,喊叫说:“把他钉十字架!”

 

查尔斯·司布真[1]

 

既然耶稣来的时候,对弥赛亚的期待之情如此高涨,他为何又被绝大多数犹太人弃绝了呢?“以色列人不知道吗?”(罗10:19)“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这是否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耶稣是真弥赛亚这一宣称的可信度呢?

 

一点都没有。以赛亚清楚预言说,耶和华这位受苦的仆人要遭遇人的不信和弃绝。从以赛亚书53章开头几节经文,就一次又一次把这一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我们所传的(或作‘所传与我们的’)有谁信呢?……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他被藐视……我们也不尊重他。”(1-3节)弥赛亚被人弃绝是以赛亚书53章的主要特征之一。

 

大数的扫罗是一名犹太学者,他本人曾经弃绝耶稣基督宣称的事,对基督教恨之入骨,他“从祭司长得了权柄,[他]就把许多圣徒囚在监里。他们被杀,[他]也出名定案。”(徒26:10)他大体上主管了犹太最高执法机关最早期企图铲除基督教的行动。但后来他自己奇妙地归信,复活的基督呼召他去服侍,并任命他为使徒。最后他在从安提阿到罗马的外邦地区建立了教会。

 

偶尔会有人提出,保罗之所以到外邦人中间侍奉,是因为他自身的归信导致他对自己的民族形成了一种自我反感。但保罗显然不是一名反犹太主义者。他说,他心中所愿的和常常向上帝祈求的,就是他的弟兄可以领会基督的真理,从而得救(罗10:1)。他甚至说,假如自己受咒诅能成为拯救犹太弟兄的手段,他情愿接受咒诅:“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罗9:3-4

 

如此多的人明明晓得旧约的应许,有十足的理由欣然接受耶稣是弥赛亚,却还是弃绝了他,保罗思索这些人的不信,援引以赛亚书53章阐明了一点,认为众先知在宣讲弥赛亚预言的同时,也预告了以色列人的不信。他写道:“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书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罗10:16

 

他引用的经文就是以赛亚书53:1

 

人没有都听从福音

 

耶稣所应验的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在细致和具体程度上令人希奇。我们在第一章列举了许多这类预言。在这里结合前后文仔细察看一些预言或许大有帮助,因为读者有可能原本并未在某些地方寻找这样的预言,它们却常常意想不到地出现在那里。然而,总体来看,论到要来的弥赛亚,它们交代的具体细节实在太多,让人无法以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为由无视他的真实身份。

 

举例来说,弥迦书5:2是一节预告弥赛亚要在何地出生的经文:“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这节经文出现的前后文,弥迦正在宣讲一条审判西底家的预言,尼布甲尼撒已非法任命他为附属国王,统管犹大。但西底家却图谋造反,所以尼布甲尼撒把他的眼睛剜出来(王下25:1-7)。

 

在第10章,我们要概述以赛亚死后直到被掳巴比伦期间统治犹大的一连串国王。西底家刚好属于这一时期。但在这里稍微讲一点他的背景很有必要,有助于明白弥迦书5:1-2的历史坐标。

 

西底家虽说不是直接按着继位次序作王,他却是最后一位坐在大卫宝座上的人。西底家统治结束的时候,尼布甲尼撒对他失去耐心,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弄瞎他的眼睛,把他带到巴比伦,后来他死在那里(结12:13)。弥迦书5:1指的是尼布甲尼撒攻打耶路撒冷:“成群的民(‘民’原文作‘女子’)哪,现在你要聚集成队;因为仇敌围攻我们,要用杖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成群的女子”指的是迦勒底军队的一队士兵,尼布甲尼撒派遣他们去惩治西底家。第1节把西底家说成“以色列的审判者”,击打他脸的杖则是指用来剜出他眼睛的刑具。

 

然后第2节说给小城伯利恒听。西底家遭废黜之后再没有一个国王登上大卫的宝座,因此第2节的应许宣告出来,是要向以色列人保证说,尽管如此,他们真正的统治者、大卫宝座的合法继承人,还要显现出来。这句预言的弥赛亚含意即便在旧约时代也是显而易见。但与旧约大部分弥赛亚的应许一样,在最终应验之前,弥迦书5:2也会有几分神秘。对于弥赛亚什么时候,又会以什么方式到来,弥迦并未提供任何线索;但他非常明确地谈到,所应许的这位掌权者要来自什么地方

 

在基督的时代之前,大家显然明白弥迦书5:2的弥赛亚意义,有一件事为证。希律在位时期,从东方来的博士前来寻找新生王,祭司长和文士毫不犹豫地引用了这节经文,他们指示几位智者到伯利恒去。

 

许多不同的旧约预言论到这位身为弥赛亚的拯救者,它们全都大量包含与耶稣准确匹配的具体细节。它们分散在整本旧约圣经的各个角落。举例来说,在创世记最前面的几章,上帝应许亚当和夏娃说,最后必有一位要打败撒但,倾覆罪的咒诅,这一位是一个人,他是女人的后裔(创3:15)。他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帖前3:15)。他要出自犹大支派(创49:10)、大卫的血脉(耶23:5-6;罗1:3)。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线索暗示弥赛亚不单单是一个人。他还是成为肉身的上帝。比如说,甚至在弥迦书5:2就有对他神性的一个暗示:“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和合本此处翻译得相当正确:“从亘古,从太初。”在希伯来原文里面,这种说法的意思是“从永恒的过去”,所以,出自伯利恒的这一位,要“在以色列中作掌权的,”但他的根源却不在人的范围;他在时间的开端之前早已存在。

 

弥赛亚神性的证据虽然委婉含蓄,但不容否认。再举一个例子,大卫称弥赛亚为“主”(诗110:1)。耶稣与一些犹太宗教领袖对抗之后,亲口反问他们说:“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太22:43-45)大卫毫无疑问是把弥赛亚称为上帝,因为在中东地区没有一个父亲,更别说贵为君王,竟然称自己的子孙为“主”。除了这些例子之外,还有以赛亚在以赛亚书7:14论到童女生子的著名预言。这个预言也强烈暗示说,弥赛亚也将是成为肉身的上帝,因为他要起名叫“以马内利”,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太1:23)以赛亚书9:6接着又说:“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经过数个世纪的等待,主耶稣基督终于来了,像以赛亚预告的那样由童女所生(参路1:26-35),他生于伯利恒(太2:1),他是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后裔(太1:1),他无与伦比的言行证实了他的神性(路24:19;徒2:22;约5:367:46;太7:28-29)。他的弥赛亚资格毫无瑕疵,致使许多看见他、听他讲道的人惊奇地说:“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约7:26)还有,“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31节)在亲眼目睹他行神迹的大能之后,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一大帮人甚至想要“强逼他作王”(约6:15)。当他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的时候,狂热的人群欢呼他是弥赛亚(太21:9;约12:13)。

 

然而,以色列大部分民众最终却追随他们的宗教领袖(太27:20),弃绝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他们“借着无法之人[罗马官府]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徒2:23;参3:13-154:10-115:307:5213:27

 

怎么会这样呢?耶稣自己的百姓怎么会无视压倒性的证据,拒绝接受他实实在在是以色列期盼已久的弥赛亚呢?我们已经提过,至少有一部分答案在于他们对弥赛亚的错误期盼。他们在寻找一位战无不胜的斗士,将他们从深恶痛绝、欺压他们的罗马人手中解放出来,迎来他的国度时代,并把祝福带给以色列。

 

埃米尔·舒勒(Emil Schürer)是十九世纪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是德国的神学教授,他写过一本经过精心研究、由多卷组成的著作,讲解一世纪的犹太教。他以很长的篇幅描写了那个时代对弥赛亚的盼望,并把这段文字称为“弥赛亚教义神学的系统陈述”。[2]舒勒说,犹太神学家相信,弥赛亚的降临要分成九个阶段,以紧密关联的事件构成的链条逐步展开。下面就是舒勒对一世纪希伯来人末世论的概述:

 

1.最后的大灾难和惊慌不定……在救赎出现之前,必须先经历一段特殊的困苦和患难时期。”[3]

 

2.以利亚是先行者。根据玛拉基书[4:5-6],他们期待先知以利亚回来预备弥赛亚的道路。”[4]

 

3.弥赛亚的显现。”[5]舒勒教授说,最早的弥赛亚盼望并不是专注于某一个单独的人物,而是专注于由大卫家行使神权统治的国王组成的整个王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盼望越来越巩固和提升为对一位弥赛亚人物的期盼,上帝要赐给他特殊的恩赐和能力,使他掌权。”[6]舒勒承认,古代犹太作者总体上究竟是把弥赛亚理解成纯粹的人,还是更高等次的先存者,这一点并不完全清楚。但他引用了几部文献,包括《以诺书》(古代犹太人的一部次经作品),在这些文献当中,据说在创造世界以前,上帝就已拣选弥赛亚、给他起名,并把他隐藏起来。他还指出,到第一世纪的时候,犹太人满心期待他们的弥赛亚有行神迹奇事的大能。[7]显然,一世纪的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盼望,比现今许多犹太领袖愿意承认的更加坚定,也更符合新约圣经的启示。

 

4.敌对列邦的最后一次攻击。弥赛亚显现之后,外邦列强要最后一次聚集起来攻击他。”[8]

 

5.毁灭敌对的列邦……上帝要亲自向他的仇敌施行一场[末日性的]大审判。”[9]这场审判终于促成罪的咒诅被除去,迎来弥赛亚的时代,那段时期普天下要有史无前例的和平与繁荣。

 

6.耶路撒冷妆饰一新。既然弥赛亚的国要在圣地建立起来(例如,参拉9:9),耶路撒冷本身必须首先妆饰一新。”[10]

 

7.被赶散的人招聚回来。”舒勒教授说,以色列被赶散的人要归回他们的土地,这种期待“不证自明到一个地步,就算没有旧约圣经的明确预告,也会怀有这种盼望。”[11]

 

8.“在巴勒斯坦的荣耀国度。”[12]在耶路撒冷设立弥赛亚的国度意味着以色列要成为世界的权力中心,其他一切国家都要臣服于犹太人的弥赛亚。“圣地构成这个国度的中心点。因而,‘承受地土’也就相当于在弥赛亚的国度当中有份。”[13]

 

9.世界妆饰一新。天地妆饰一新的盼望主要依据以赛亚书65:1766:22。”[14]

 

这种对末世的看法显然与基督徒的前千禧年论(相信基督要回来作王掌权,和平统治世界一千年)有许多共同点。相同点的数目多得不容忽视。实际上,我们若是按着字面意义来认识旧约圣经对弥赛亚国度的应许,并且采纳用以理解其他任何一段经文的相同解经原则,这份纲要很符合圣经论到以色列的弥赛亚要在末世最终作王掌权所做的教导。在马太福音24章,耶稣亲口预告说,世界的末了起先是一段“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21节,参启7:14)古代学者的预言时间表当中,每一个细节也都在启示录重复出现,以基督作王一千年为高潮(启20:4-5)。

 

然而,耶稣时代的学者未能考虑到的,却是以赛亚书53章的主题。弥赛亚在得胜最后一个仇敌,并在耶路撒冷建立他的宝座之前,先要流自己的血,为赎罪付上代价,从而“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上帝。”(启5:9)简言之,在犹太人的弥赛亚神学当中,并没有给一位牺牲、死亡、甚至是复活的弥赛亚留有余地。用一位释经家的话来说:

 

在他们对弥赛亚的职分和计划的概念当中,没有一个环节是死与复活……他们盼望能有一位弥赛亚动用武力攻破罗马人的帝国主义统治。若有一位弥赛亚,甚至还没来得及组织一次游击战、民众起义或者公开作战,却混得先让自己被犹太官府抓捕,移交给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如果旧约圣经预言的是一位解放者,他不应当死,而应当得胜凯旋那么耶稣早已失去资格:他已经死了。而在这之再去谈论复活的事就几乎是无关紧要了[15]

 

与这些高大的期望值相比,耶稣生平与侍奉的环境似乎不符合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待。他生在最卑微的环境当中。马利亚生完孩子之后,把他“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路2:7)。马槽当然是指喂牲口的饲料槽——未曾有过哪一个君王在婴孩时期被放在这样一张毫无帝王尊严的床上。出生的时候,前去看望他的不是社会上的财主和精英,而是牧羊人——靠近社会阶层最底端、最没技能的劳动者。耶稣本身在最卑微的环境中长大,那是一个本国其他地方全都看不起的地区(约7:4152),又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村庄由一个劳动阶层的家庭抚养大(约1:46)。

 

耶稣不像目中无人、高傲自大、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约7:499:34),他侍奉那些被犹太社会抛弃的人——税吏(太9:10-1111:19;路15:1-2);诸如盗贼、酗酒者、妓女之类劣迹斑斑的罪人(太21:31-32;路7:3739);甚至还有遭人藐视的撒玛利亚人(约4:4-43)。

 

他不屑从本国的精英属灵领袖、祭司长、文士和法利赛人那里谋求地位或肯定,也没有从杰出的、富有的或者大有政治权势的人中间拣选最亲密跟从自己的人。十二使徒大部分都是渔夫,有一个是税吏。除了一个使徒以外,全都是加利利人,耶路撒冷和犹大地区见多识广的人藐视他们。更糟糕的是,那唯一一个不是加利利人的使徒,最后竟作了叛徒,把耶稣出卖给仇敌。

 

耶稣并未在拉比学校受教,他没有政治意图,并未谋求有权有势的职位或地位,从未召集过一支军队,也未发表建立他统治的战略。不但如此,过去二十个世纪期间,虽有大群的人以真实、顺服的信心承认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但这些人当中“……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1:26

 

然而另一方面,他胜过疾病、死亡和鬼魔的超自然大能显而易见(参约2:233:26:27:31)。就连最强烈反对他的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也恼羞成怒地喊着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约11:47-48

 

耶稣令人惊奇的大能和智慧确实让普通百姓的盼望高涨起来,认定他要作他们所指望的那种弥赛亚和拯救者。正当他在加利利侍奉期间,他们想要以民众的强烈呼声为由谋求强逼他作王(约6:14-15)。最后,当他到耶路撒冷去过最后一个逾越节的时候,他们欢呼耶稣是他们的王和弥赛亚,大大展示了民众的乐观情绪。当天大群的人在那里亲眼目睹他光荣进城,他们就像耶稣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遇见的那两个门徒,盼望着“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路24:21

 

但是耶稣第二天返回耶路撒冷的时候,既没有攻打罗马人,倾覆上帝的仇敌,也没有号召以色列人投身于他的事业。相反,他令人震惊地在圣殿——犹太教的心脏——里面讨伐宗教当权者所经营的败坏生意。在整个受难周的其余时间里,耶稣继续挑战犹太领袖的错误教导,并公开教导真理。到周五的时候,人群已受他们领袖挑唆(太27:20),转而反对他。他们强烈要求犹豫不决的彼拉多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路23:21)“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27:25)他们判定耶稣不是他们想要的君王。

 

然而,他确实我们全都需要的那位救主。你要记住,一世纪的犹太教已经淡化了圣经对恩典的强调,注入了人本功德的观念。百姓逐渐相信,他们之所以与世上其余的人分别开来,是因为他们的祖宗是亚伯拉罕,这一点借着律法的礼仪特色(大部分都是使他们的虔诚惹人注目的仪规、礼节和饮食禁忌)理直气壮地突显出来。除了这些规条以外,拉比们还外添了好多他们自己发明的、故意卖弄的习惯——额外的洗濯礼、生硬的十分之一规条、装饰性的经文匣和衣裳穗子的穿戴、限制与罪人吃饭的条例等等。对律法和新增拉比条例的顺服变成一种手段,他们认为可以借此积蓄义的功德。所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一定能使他们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或者说,是他们自以为站立得住。

 

但律法主义(包括公开展示的礼仪性宗教虔诚——尤其用来遮掩罪的时候)是以可憎之物替代了真正的圣洁。上帝一次又一次谴责这类行为(赛1:11-1666:3-4;耶6:20;摩5:21-25)。我们所行的一切都因自私的动机、罪恶的情欲和对主缺乏清心的爱而受到败坏。因此,圣经说我们所行的义——就连我们所做的、好到极致的事——也只不过是“污秽的衣服”(赛64:6)。惟有上帝才能“以拯救为衣”给罪人穿上,以“公义为袍”给他们披上(赛61:10)。

 

耶稣是真正的弥赛亚,有一天他要回来作王掌权,治理全地。但只有先预备好救恩,而后才能把他的国(连同他一视同仁地应许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一切福分)建立起来。只有先把人从他们的罪中拯救出来,而后才能把他们从苦难当中拯救出来。在献祭制度之下,虽已献上千百万不计其数的祭牲,但它们并不赎罪。“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来10:2)不断地献这些牲畜,旨在使人想起他们的罪,并想起他们需要一种充足的赎罪祭。“但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3节)这些祭物指向耶稣,“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负’)世人罪孽的。”(约1:29)惟有一个完美替代者的死才能真正满足上帝的公义要求,并为罪的刑罚付上代价。以赛亚书53章就是上帝的应许,他要亲自预备一只合格的羔羊(参创22:8)。

 

有谁信了呢?

 

以赛亚书53章开头提出两个问题。和合本对第1节在括号中的译法是最严格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的:“所传与我们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我们听见的信息,我们中间有谁信了呢?”这里所说的信息并不是别人从我们听见的信息(和合本括号外的译法);这里所说的信息是交给正在说话发声者的信息。它指的是福音,具体来说就是以色列的弥赛亚要替他百姓的罪而死的消息。这一点从上下文看得清清楚楚,因为这一章剩余的篇幅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件事。

 

“我们”又是谁呢?你要记得,这段经文代表着还在将来的某一天,当这个民族终于投靠基督的时候,以色列全家要发表的集体认罪宣言。当然,对每一个在欣然接受基督为主和救主之前,已对基督有所了解,却藐视过他一段时间的人来说,这些话都是合适的悔改表达。但从这里的上下文来看,它却是一份非同寻常的全民悔改认罪宣言,我们需要以这种眼光来理解它。

 

这个预言表明,“以色列人必归回(或作‘回心转意’),寻求他们的上帝耶和华……在末后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归向耶和华,领受他的恩惠。”(何3:5)那时候,他们要认罪,承认自己当初拒绝相信是何等难辞其咎。他们在所有的民族中间本来应当欢欢喜喜地接待他。你还记得使徒保罗如何简要叙述以色列人身为上帝的选民而享受的诸多属灵优势。“第一是上帝的圣言交托他们。”(罗3:2)不但如此,“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上帝。阿们!”(罗9:4-5)福音本身先是传给犹太人(罗1:16)。基督来的时候,他“到自己的地方来”(约1:11)。虽然他恩待每个来寻求他祝福的外邦人,但他在地上侍奉的重心却在犹太人身上。他亲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他“为上帝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罗15:8

 

我们已经看见,旧约圣经论到弥赛亚的所有预言,耶稣已经或者将要完全地应验。成千上万人亲眼目睹了他的许多神迹,它们进一步见证了他确实是上帝的受膏者。他的教导带着上帝权柄的一切印记(太7:28-29)。因此,有绰绰有余的大量证据证实他究竟是谁。然而,约翰却在他的福音书刚刚开篇不久说:“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从耶稣的时代起直到如今,绝大多数犹太人拒不接受他宣称自己是弥赛亚,背弃了罪得赦免和充分救赎的恩惠应许。

 

当然,在这件事上,不单单他们是这样。绝大部分外邦人也拒不接受福音。“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太7:13)基督是“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彼前2:4)上帝的儿子本是耶和华完美的自我启示(西2:9),不信的人竟断然拒绝他,他们全都要为此永远抱愧蒙羞。在全世界几乎一切文化当中,对福音的大部分回应都是不信,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骄傲自大却全然堕落的人拒不承认他们需要得着赦免。只要提到罪孽或者上帝的愤怒,他们一概予以压制或嘲笑。他们毫无顾忌地摒弃救恩的好消息,认为它是愚蠢和招人反感的道理。

 

竟然有人会讥笑上帝审判的可能性,真是令人惊骇。但尤其可耻的是,有些人明明听见基督的温柔恳求和应许,却还是离弃了他——甚至单单提到他的名字,他们也常常恨得咬牙切齿。耶稣对十一个忠心的门徒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或作‘该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约15:18)全世界的人——不只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全都承担着弃绝基督的罪。

 

然而,对以色列民族中间占据多数的不信者来说——从一世纪勾结罗马人把耶稣置于死地的耶路撒冷宗教领袖算起——他们早有弥赛亚的预言和应许,这一事实使得他们的弃绝越发显得可耻。他们享受的属灵优势应有尽有。福音确确实实首先传给了他们。我们已经看到,圣经指出,祭司长和宗教当权者有充分理由相信耶稣就是他自称的那一位,然而,他们最怕的却是失去自己的地位:“若这样由着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约11:48)他们故意关上心门,拒不接受耶稣的宣称为真的可能性。跟每一个不信的人一样,他们要对自己的不信承担责任,他们无可推诿(罗1:20)。

 

上帝既已赐给他们如此多的特权,这一事实就使得他们更显得罪大恶极。他们亲眼见过他,亲自听过他的教导,却还是硬着他们的心。因此,用耶稣的话来说:“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罚。”(可12:40)“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12:48

 

不信有一种弄瞎心眼的功效。犹太领袖担心人人都会欣然接受耶稣是上帝所应许的弥赛亚,这似乎表明他们自己知道耶稣就是他自称的那一位。但他们的视线却因着自己的不信和对他的恨恶而受到蒙蔽。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保罗是法利赛人中间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本人肯定认识许多最精英的犹太领袖。他在耶路撒冷受教于迦玛列的门下(徒22:3)。迦玛列是当时名气最大、最受敬重的拉比,也是整个犹太教的最高统治机关——犹太公会(徒5:34)的成员。据保罗说:“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众先知的书。”(徒13:27

 

他们依然对自己的不信负有罪责。他们没有理由不认识他。他们因着故意犯罪弄瞎了心眼。保罗接着又说:“[他们]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27-28节)这是恶意违背了他们身为以色列属灵领袖的本分。他们带领本国的人背道。

 

保罗说,从那时候起,整个民族一直受制于一种类似的瞎眼状态。“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罗11:25)“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如经上所记:‘上帝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7-8节)“但他们的心地刚硬,直到今日诵读旧约的时候,这帕子还没有揭去,这帕子在基督里已经废去了。”(林后3:14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审判性的刚硬,旧约圣经早已预言过它,上帝为了回应故意的背道而把它实行出来。使徒把以色列比作折下来的橄榄枝(“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好把外邦人接在其中(罗11:17-20)。保罗阐明这一点,为要勉励外邦人“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20节)

 

这也突显出上帝的至高主权。蒙拣选的人(包括许多犹太人在内)甚至现在也蒙着拯救。“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如经上所记:‘上帝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7-8节)换句话说,以色列集体性和全民性的瞎眼绝非偶然,它并不表示上帝最终抛弃了他的百姓。这是以色列人经过数个世纪的不信、悖逆和半心半意之后,上帝所施行的一场有目的的审判。它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消灭犹太民族,而是为了刺激他们悔改:“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罗11:11

 

保罗心里面思索着这一切,他写道:“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罗10:16)但他指出,就连以色列人对基督的弃绝也是应验了上帝的计划和预言。为了阐明这一点,他引用以赛亚书53:1说:“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罗10:16

 

简言之,以色列人中间极多的人曾经弃绝、还在继续弃绝关乎耶稣基督的福音信息,根本原因不单单是无知,而且也是顽梗:“至于以色列人,[上帝]说:‘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21节;参赛65:2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以赛亚书53:1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耶和华的膀臂”象征着他的神圣大能(参赛51:952:1059:1662:8;路1:51;约12:38)。这里指的是上帝的大能在耶稣所行的神迹上彰显出来,并最终透过弥赛亚的好消息在拯救人的能力上显明出来。以赛亚的焦点依然紧紧定格在福音信息上:“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耶和华的膀臂’],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

 

虽然以色列人从整体上说绝大多数弃绝了他们的弥赛亚,但他的工作却继续推进下去。保罗大有忧愁地说,他的“骨肉之亲”(罗9:3)“不知道上帝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上帝的义了。”(10:3)他们未能领会一条真理,“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4节)换句话说,他们不明白,自己本没有可仰仗的东西站在上帝面前,根本不可能用自己的善行争取到他的恩宠。因此他们没有看到自己需要这位仆人替代他们牺牲。假如他们信了,上帝就会把他们无罪弥赛亚的完美之义归算到他们身上(参林后5:21;彼前2:24)。相反,他们却选择穿上自己的自义。由于拒绝上帝的义,又倚靠自己的义,结果自己弄得上帝极其反感他们。

 

事实上,以赛亚对那些倚靠自己善行的人何等有罪的描写手法,抛弃了文质彬彬讲论的一切常规。他说,那种罪就仿佛穿着月经期间使用的破旧烂布一样。这就是以赛亚书64:6希伯来原文那个说法的字面意思:“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

 

跟所有自以为义的罪人一样,他们在想象当中既低估了上帝的圣洁程度,又高估了他们品行端正的程度。所以,他们来到上帝面前,是按着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上帝的要求。没有充分看到罪的罪大恶极,致使他们搞不明白救主为何而死。

 

人若不明白上帝的义何等荣耀,就永远看不出赎罪的必要性。

 

我再说,这是一切不信之人的困境,这决不是以色列独有的错误。施洗约翰论到基督曾说:“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约3:32)但以色列大多数人因着不信离弃了他,这件事的可悲性和重大意义却是独有的。毕竟,他们是蒙拣选要把弥赛亚带到世间来的民族。

 

约翰福音让我们清楚看到,实际听见耶稣教导和看见他神迹的人大致上是什么想法。在约翰福音12:32,主对他们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他指的是自己被钉十字架的事(33节)。众人不肯相信,他们“回答说:‘我们听见律法上有话说基督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呢?这人子是谁呢?’”(34节)一位要死的弥赛亚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看不到有必要以他的死来为他们赎罪。

 

耶稣接着警戒他们这种顽固不信的严重后果:

 

耶稣对他们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耶稣说了这话,就离开他们隐藏了。(约12:35-36

 

使徒约翰随后解释了耶稣这句警戒的重要意义,并引用以赛亚书53章的话来强化它:

 

他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他们所以不能信,因为以赛亚又说:“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话。(约12:37-41

 

以色列大多数人都不信,他们弃绝了耶稣,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神学有致命缺陷。他们错误地相信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换取到救恩。他们信赖自己,而不是上帝。所以他们弃绝了福音,而这福音毕竟是“耶和华的膀臂”——它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因此上帝使他们瞎了眼,硬了心,从而判决性地命定了他们的不信。

 

你读到这句话,不要妄想把他们的不信怪罪到上帝头上。错在他们,因为他们执意坚持、硬着颈项弃绝他的儿子。

 

他被藐视,我们也不尊重他

 

在以赛亚书53:2-3,以赛亚给出了以色列人将来要承认之不信的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全都表达了不信的以色列人对这位上帝仆人的蔑视。

 

首先,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位仆人的出身就让人看不起。“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2节上)他出生的时候,只有少量以色列人认出他的真实身份。他们分别是牧羊人(路2:8-18)、西面(路2:25-32)、亚拿(路2:36-38)和其他一些“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路2:38)。但他却在父上帝的全然注视之下长大,父以赞许的目光观察成为肉身的圣子“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耶稣受洗的时候(还有登山变像的时候),上帝指着他宣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可1:11,参9:7

 

在以色列大部分人看来——包括他家乡拿撒勒的村民(太13:53-58)——耶稣不过是“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以色列在很大程度上是农耕社会,所以这幅画面想必大部分人都很熟悉。译作“嫩芽”的希伯来文指的是由主株滋长出来的吸附枝条,毫无用处、未经修剪、多余生长的寄生树苗,要把它除掉,免得吸干主枝的养分。这类树苗(称为速发枝条)常常在橄榄树上大量生长。它们从树干底部长出来,吸走水分和营养,还导致树木更容易受害虫和疾病的侵袭,因此必须把它们除掉。

 

这里把这位仆人象征性地称为一根吸附枝条,它反映出一个事实,耶稣起先似乎无关紧要、微不足道、毫无前途。一般的观察人士可能料想他不是那种成长为弥赛亚角色的人。他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我们已经指出,他的头一个摇篮竟是离家三百里地以外饲养牲畜的马槽,肯定看着像是擅自占用别人的地方的居住地(路2:7)。他在远离犹太文化和宗教中心、人迹罕至的加利利小村庄拿撒勒长大。拿撒勒不起眼到一个地步,甚至在旧约圣经、塔木德或约瑟夫的著作当中都没提到它。这座小城实在鲜为人知,甚至过去有些怀疑主义者声称拿撒勒在耶稣的时代不可能真正存在(后来大量考古证据已经驳倒了这种论调[16])。人们料想拿撒勒出不来什么好东西(约1:46)。基督在那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了整整三十年,从事木匠职业,直到他开始公开侍奉。

 

其次,他们期待的是一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有弥赛亚气质的拯救者,耶稣的整体特征却完全相反。“根出于干地”这个短语显然与“嫩芽”的说法是意义相近的对应语。但隐含意义却略有不同。这里以赛亚使用了一个由四个希伯来单词组成的短语,它的字面意思是“生长在旷野干旱地里的根”。它描写一株并非有心栽植、也无人在意的幼苗。(假如他们在意的话,肯定就会浇水。)它也可以指拱出地面、已经晒干,有可能把人绊倒的根。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形容说,他百无一用、其貌不扬——甚至外表弱不禁风、柔弱无能;无人照看他,人人躲避他。在他们看来,他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并未使他获得一点好处,因为他并未在拉比学校受教。我们已经强调过,就连最贴心跟随他的人多半也是不文雅、没教养的劳动者,毫无社会威望或影响力。

 

对于一般的以色列人来说,弥赛亚竟然是个无关紧要的人,这种想法简直荒唐透顶,他们认为耶稣就是这种人。他在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教训人的时候,亲眼看着他在他们中间长大的乡亲大大惊奇,他们惊叹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异能呢?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可6:2-3)或者可以意译为:这个无关紧要的人、这根吸附枝条、这位毫无前途、毫无用处、如根出于干地的人,哪来的这本事呢

 

他们并未对他刮目相看。马可说:“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3节)路加的记载更令人寒心:“[他们]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路4:29-30)换句话说,耶稣借着神迹手段摆脱了暴民。他用了一种办法——与他们灵里的瞎眼全然相称——毫无察觉地“从他们中间”走了过去,直接逃离现场。这一事件令人想起所多玛遭毁灭的前夕,天使也曾使所多玛的人眼目昏迷(创19:11)。

 

耶稣在拿撒勒遭厌弃两年以后,在约翰福音8:59似乎采用了一个类似的神迹逃离了另一群想要用石头打死他的暴民。那一次,犹太领袖冷嘲热讽地将他斥为一名被鬼附的撒玛利亚人(约8:48),“拿石头要打他,耶稣却躲藏,从殿里出去了。”(59节)

 

尽管他所行的神迹彰显了他胜过疾病、鬼魔、死亡和自然界的大能,他们却蔑视他恩慈的教导(“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约7:46),认定他“无佳形美容,[他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他们]羡慕他。”(2节)

 

他们沉迷于事物的外貌(参撒上16:7)。耶稣的亲身同在既未使人望而生畏,也未激起万丈豪情。他(亲口承认说)“心里柔和谦卑”(太11:29)。他们实在难以置信,一个如此仁慈和谦卑的人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弥赛亚。他怎么可能是他们所盼望的那位威风凛凛的征服者呢?整个概念实在太离奇古怪、太招人反感,甚至当彼拉多冷嘲热讽地在十字架上安了一块牌子,宣告耶稣是犹太人的王时,怒发冲冠的宗教领袖气愤地对他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约19:21

 

这指向了他们弃绝这位仆人的第三个原因:他的人生结局令人鄙视。“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3节)译作“藐视”的希伯来文在旧约圣经当中常常用来表达蔑视和鄙视。以赛亚书49:7还用它来描写主的这位仆人,说他“被人所藐视、本国所憎恶、官长所虐待”。

 

在以扫轻看长子名分的经文中,也使用了同一个词(创25:34)。百姓选出扫罗作王的时候,有些以色列人藐视他(撒上10:27)。大卫的妻子米甲(撒下6:16)和歌利亚(撒上17:42)曾藐视大卫。在耶利米书22:28和但以理书11:21,用这个词来描写邪恶卑鄙的国王。

 

以赛亚书53:3用这个词来描写以色列人对耶和华这位仆人的普遍印象,它包含了所有这些隐含意义。他们认定他邪恶、卑鄙、配受羞辱和嘲讽——主要原因在于他非但没有带领本民族战胜罗马人,自己反倒死了。更糟糕的是,他在地上的人生竟以痛苦、失望和罗马官员的处决而收场。

 

以色列人看着耶稣在各样恐怖折磨中死去,本应看清它的实质——上帝献上自己的儿子为祭,因他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他们本应看得出来,这正是上帝为亚伯拉罕预备那只公羊代替以撒献上的时候所预表的献祭画面。他们本应看到,当初把逾越节羔羊的血抹在门框上,从而拯救百姓脱离了上帝的愤怒,那件事早已预示了基督的死。他们本该能够明白,他献上了最终的、也是惟一可以除罪的真正祭物——数个世纪以来不计其数的千百万祭牲根本办不到的事(来10:4)。毕竟,耶稣反复说过他的死要作罪人的赎价。“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

 

但是因为他们并未把自己真正视为罪人,所以显然认定旧约献祭制度没完没了的供物是对付他们过犯的充足手段(而不是更美之物的象征)。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需要某种比公牛和公山羊的血更大的赎罪祭。我再说,他们不是在寻找一位救主;而是在盼望一位政治和军事上的英雄。所以,当弥赛亚竟然多受痛苦的时候,他们就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许多人依然如此。拉比的著作当中含有大量讥笑和贬低耶稣的术语和绰号,以及谤渎到令人惊骇程度的虚假指控。[17]这与以赛亚书53:3两次使用“藐视”这个词是一致的。

 

他不但被仇敌藐视,而且还被各个类型和阶层的人“厌弃”。意思是说,他被整个人类厌弃。借着公开钉十字架的方式,把他象征性从人类开除出去。和合本把希伯来文按着字面意义翻译为“他被藐视,被人厌弃”。这让我们回想起来,他被卖的那一夜,甚至“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太26:56)没有一个人陪在他身边。

 

耶稣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这一幕与大部分以色列人对弥赛亚的期待全然相反。挂在这里的这个人“容貌毁损得不像人”(赛52:14,新译本);他被藐视、被厌弃,就连最贴心跟随他的人也抛弃了他。这位仆人非但没有使以色列的仇敌遭受苦难和悲痛,自己反倒“多受痛苦”(53:3)。大部分英文圣经译本把“痛苦”一词译作sorrows,希伯来原文的意思则非常广泛,包括受苦、疼痛和患难在内。英文圣经的译法确实使人想到各种形式的内心忧愁,而不是身体的疼痛。但“多受痛苦”这种说法却是指苦不堪言的折磨使他遭受的极大痛苦,而不单是不由自主涌上心头的悲伤感受。

 

这是一个真正饱经忧伤的人。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哀哭,却从未说他欢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当然,他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完全是人。(“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所以,设想他从未欢笑是毫无根据的结论。但是圣经提到他人性的情感之时,却总是向我们讲说他的忧愁。拉撒路死了以后,耶稣看见哀悼的人嚎啕大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约11:33)在拉撒路的坟前,耶稣哭了(35节)。他快到耶路撒冷的时候,为这城哀哭(路19:41)。最后一次即将过逾越节的时候,他一边沉思摆在前头的事,一边说:“我现在心里忧愁”(约12:27)。忧愁的气息弥漫在他的楼房讲论和大祭司的祈祷当中(约13-17章)。他被卖的那一夜,在园中“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可14:33)。他对彼得、雅各和约翰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34节)

 

所以,若把“痛苦”一词译作sorrows(忧愁),诚然符合我们对耶稣性情的了解,但以赛亚写这个预言的时候,却是着眼于十字架,他的焦点放在耶稣所忍受的深切痛苦上面——既有身体上的痛苦,也有伤心欲绝的忧愁。他的身体和灵魂所受的折磨极其令人惊恐,真的变成一个“被人掩面不看”的人。

 

要记住,以赛亚在这段预言的起头说,“他的容貌毁损得不像人,他的形状毁损得不像世人。”(新译本)他临死前的最后几个钟头忍受了极其惨烈的痛苦,面目摧残到令人作呕的程度,那时候看他一眼必定使人不适。这种凄惨景象根本不符合他们预计弥赛亚要怎样降临的期待,所以他们“不尊重他”。

 

顺便说一句,译作“尊重”的希伯来文是一个会计术语——是希腊文logizomai一词的希伯来文对应词,意思是“归算”或“计算”。它是圣经论到称义教义的一个关键词。它在这里的意思不过是说,他们错误地把这位上帝的忠心仆人估算得一无是处。在他们看来,耶稣是弥赛亚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这是嗤笑人的终极说法:他一无是处,无足轻重。那些强烈要求治死他的人就是这种态度。凡是听见福音却转身离开的人——包括大部分犹太人在内——实质上都是这种看法。

 

然而,有一天这个民族却要回转过来,欣然接受他是弥赛亚和救主,并发表以赛亚书53章的认罪宣言。直至那时候之前,福音依然“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

 

[1] Charles Spurgeon, The Metropolitan Tabernacle Pulpit (London: Passmore & Alabaster, 1872), 18:565

[2] Emil Schürer,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Time of Jesus Christ (Edinburgh: T&T Clark, 1896), 2:154

[3] 同上

[4] 同上,156

[5] 同上,158

[6] 同上,160;强调部分出自原著。

[7] 同上,161

[8] 同上,164

[9] 同上,165

[10] 同上,168

[11] 同上,169

[12] 同上,170

[13] 同上,172

[14] 同上,177

[15] David Gooding, According to Luke (Grand Rapids, MI: Eerd mans, 1987), 351.

[16] 考古学家熟知这座小城的位置已有很长时间,这些年来,他们发现了一世纪的陶器碎片、石墓、水池、储物地窖和防御地堡(显然在主后67年的犹太人起义期间民众用它来避难)。2009年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发掘出一世纪的一个住所——在拿撒勒找到的第一间属于基督时代的房屋。网址:http://www.bible-archaeology.info/nazareth.htm

[17] 举例来说,塔木德宣称“拿撒勒人耶稣被吊死”,因为他“行邪术,教唆引诱以色列人拜偶像”(犹太公会篇,43a);他“过多留意客栈掌柜的妻子”,指出客栈掌柜的妻子两只眼睛“窄小”,此后他的拉比迟迟不肯饶恕他,这时候他便转而拜偶像(拜一只鱼)(犹太公会篇,107b);他的母亲与人通奸(犹太公会篇,67a)。这些指控当然与耶稣在地上侍奉期间法利赛人针对他的指控相仿。他们在马太福音12:24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啊!”他们是在指控他运用黑暗法术——魔法——来行神迹。在其他地方,他们说耶稣被撒但附着(可3:22),甚至骂他是“别西卜”(太10:25)。法利赛人还质疑过耶稣的父母。他们在约翰福音8:48说,“你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着的”之前刚刚说过:“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41节),他们似乎在暗示耶稣是私生子。但很有意思的是,塔木德对耶稣的种种谴责却并未明确质疑他是大卫的后裔,参见第6章的脚注6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