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 T. 罗伯逊(Archibald T. Robertson)
总编辑:詹正义、潘秋松
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希腊文语义中那些精妙细微的差异往往有所流失。罗伯逊博士著作的《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全十册是一套卓越的参考资料,使那些想要更深入明白新约圣经原文的人受益匪浅。希腊文就像英文一样,陈述某事的方式(动词时态、条件子句、分词的意义等等)能为所写的内容增添丰富的意义,而原文里的这些细节往往在翻译时被遗漏了。罗伯逊博士致力于透过希腊文句法结构解释特定经节的含义,把原来新约圣经通用希腊文本中流失的信息填补齐全。若有人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段经文蕴含在原文中的真理,这套著作实为极宝贵的财富。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并选择新约书卷,
标签选择“活泉”,即可阅读活泉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标签选择“希腊文”,即可阅读希腊文文法词汇简介。
· 出版前言
· 滕近辉 序
· 林道亮 序
· 麦希真 序
· 凡例
· 重要古抄本简表
· 版权信息
我华人基督徒一向苦于不懂圣经原文,又缺乏一套完整可靠、且能深入浅出的原文解经著作,硏经时常有不得登堂之憾。有鉴于此,本社于1984年初就孕育翻译出版美国希腊文权威A. T. 罗伯逊教授(A. T. Robertson)的《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全套巨著。
为慎重从事,我们曾就近邀请当年在富勒神学院(Fuller Seminary)深造的华人同工,就这事有交通,并分函征询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主里先辈同工意见和指教。承诸位不弃,或提供宝贵意见,或专函大力鼓励支持,期间亦有在翻译的不易、制作的困难,及经费的浩大等方面提醒我们,并有主里长者当面嘉许与鼓励我们。在此谨向诸位前辈致谢。
几经商讨,本社最后决定以罗伯逊的材料为主,删除其原著中过时或不合宜资料,另增补新出版希腊文解经著作之资料,并新撰各卷书之导论及重要参考书目。全书定名为“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分十巨册出版,由当时本社总编辑詹正义博士主持编辑事工,并有受过正规神学教育且熟谙原文的弟兄姊妹先后投入同工。自1986年秋开始默默耕耘,卷五罗马书于1990年1月,卷二路加福音于同年5月,卷六哥林多前后书于1991年2月,卷七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于同年8月先后出版,甚得读者们的爱用。
从1992年初至1994年冬,其间因编译同工变动,及香港制作、校对配合得吃力,以致三年多来,原该出版的几卷被延误了。
1994年夏初,我们承蒙居住在加拿大、深谙希腊文新约圣经、并有颇深属灵造诣的年长同工黄得恩弟兄,为后期出版之六卷书作审阅工作,提供宝贵意见,经编辑部定稿。
1992年冬,本社欣得当时在台湾新竹从事文字工作的潘秋松老师为兼职同工,投入此巨著的编译工作,并于1995年2月接任本社总编辑职务,实际负责编译、审核、定稿工作。此时潘老师亦在台湾南部牧养教会,并在神学院教授圣经希腊文与希伯来文课程。为配合促进这套书早日完成,潘老师且应本社建议,于1996年9月举家迁居洛杉矶,除专任本社总编辑外,亦兼任神学院圣经原文与解经老师。
感谢神,卷十启示录于1995年8月,卷四使徒行传于1996年2月,卷九一般书信于1997年8月,卷三约翰福音于1998年3月先后出版。
卷一马太福音、马可福音本于1994年8月出版,随即发现该卷在编辑、校订方面均有颇大缺失,故全数收回,经仔细修订、增添许多新资料,于1998年9月出版。
最后,卷八亦于今年4月出版,全套十巨册终于全部完成了。
承滕近辉牧师、林道亮牧师、麦希真牧师分别为本套解经译著写序,至为感谢。
这一套书自策划至今年春完成,历时十五年。其间有多位同工先后参与此套书之编译工作,除前述诸位之外,尚有陈一萍、赖耿中、张麟至、黄维菱等弟兄姊妹,谨致亲切谢意。愿主记念诸位在主里的劳苦。
也谢谢许多读者历年来殷殷垂询,耐心等候。愿主使用这套书,使每位读者在神话语的光中,得以见光。
我们承认在过去15年于策划、编译、制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超过我们所能承担的;但因着天父的大怜悯,他一路为我们排除种种困难,又及时在经济上供应,使我们一无所缺。为这套书蒙主眷顾得以完成,我们衷心感谢神。我们原希望能以歇息片时,但因早先出版的几卷或已售罄,或存书无多,所以我们在卷八即将完成之际即着手筹备再版事宜,除认真校译外,亦增加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如今卷五修订版已经完成,新增资料即达初版的40%,相信必能给新旧读者更多的帮助。随后数卷也将陆续修订再版,工作仍然至为艰巨,求主引领、扶持。愿荣耀颂赞归给神和羔羊,直到永远,阿们!
美国活泉出版社
柯联基谨启
1999年10月4日洛杉矶
活泉出版社再一次作出帮助华人基督徒硏经的重要贡献:陆续出版《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十巨卷。这是那些想精读圣经的基督徒们的好消息。
此套圣经注释是从罗伯逊博士(A. T. Robertson)的名著(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翻译过来的。罗伯逊曾在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担任希腊文新约教授超过五十年,其著作达45种之多。该书是采用逐句解经的方式,将新约27卷全部包括在内,把原文的含义阅释出来,甚为详尽。罗伯逊是著名的希腊文学者,所以其注解常有独到之处。
此中文译本的内容,除罗氏著作之外,并捜集其他新出版有价値的资料,取自C. E. B.克兰菲尔德(C. E. B. Cranfield,罗马书)、J. A. 费兹麦尔(J. A. Fitzmyer,路加福音),及C. K. 巴雷特(C. K. Barrett,哥林多前后书)。更进一步增加新约各卷的导论,使本书的内容格外丰富,造益读者。
当此巨著出版之际,欣为此序。
滕近辉
1988年·美国
从原文硏读圣经,是务本的工作;本立而道生,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惜,在以往的岁月中,华人教会中真正能按原文硏究圣经真理的,毕竟凤毛麟角。即使今日,为数也不多!美国活泉出版社有鉴于此,排除一切困阻,拟编译出版全套《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闻讯之下,殊感欣喜。相信这套巨著,必能为华人信徒的信仰带来正本清源之效,并可有助一般信徒深植信仰的根基,开拓信仰的领域。
据了解,美国活泉出版社编译这套原文解经的原则,是以本世纪新约希腊文权威A. T. 罗伯逊(A. T. Robertson)的经典之著《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为本,再佐以最新出版之有关原文解经著作,务求周延及切合当代之学术硏究。
兹于《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即将陆续出版之际,特志数语为序,愿神借这套原文解经巨著赐福与普世华人教会,为祷!
林道亮
1988年·美国
A. T.罗伯逊(A. T. Robertson )名著《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自三十年代出版以来,已帮助了许许多多信徒和同工,更深入硏究圣经,了解圣经中的真义。如美国活泉出版社以此为本的华文扩大译本即将出版,确是华人教会大喜的事。
有人批评罗伯逊这套著作太重“字义”,而忽略“精义”。本人则深觉,硏经之道在乎以文字本义为纲,以神学理论为纬。没有文字本义的根据,神学理论就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罗氏重字义,正是这套书之所长。在“新约希腊文解经”陆续出版之际,本人深切盼望:
(一) 信徒领袖硏读圣经,了解华文意义之后,应更追溯希腊文原来的意义,以避免望文生义之错误。主日学教员,査经班组长,团契导师等,更应如此。
(二) 牧会同工应多多参考本书,配合正确神学 理论,准确无误的解经,使讲章能更丰富,讲台信息能显出极大的能力。
(三)惯用华文的圣经学者,在现有的华文工具书之外,请充分使用本书加上圣灵的亲自启迪,必能“登堂入室”,更多领悟也。
麦希真
1989年·新加坡
1.本书经文依中文、希腊文、英文次序排列,方便读者对照。中文采用和合译本,希腊文采用联合圣经公会出版的希腊文新约圣经(The Greek New Testament)第三修订版,英文采用新美国标准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2-本书旨在解明希腊文原意,故采逐节解释为原则;但每节经文中,也只择其重要之字、句、或句法构造加以阅述,并不完整讲解每一个字。
3. 本书内容主要采译自A. T.罗伯逊(A. T. Robertson)的名著(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另以晚近出版之相关原文解经著作增补。
4. 本书解经资料皆经本社编辑部同工整理、浓缩、修订改写。各书导论及重要参考书目,亦由本社编辑部同工编写,以求周延搜集最新资料。
5. 本书行文中,凡指三一神之代名词,第三人称用“祂”(编注:本“研经工具”所使用的简体版采用符合大陆规范的用词“他”):第二人称用“你”:凡用特别名词称呼神,皆冠以引号。
6. 本卷之编译、增补工作,由潘秋松弟兄负责。潘弟兄曾于台湾牧养教会十余年,多年在神学院执教圣经原文与解经,现任美国活泉出版社总编辑,同时牧养南湾基督徒之家。
第一册 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 |
|||
代号 |
地点 |
日期 |
|
p1 |
Philadelphia |
III |
|
p19 |
Oxford |
IV/ V |
|
p21 |
Allentown, Pa |
IV/ V |
|
p25 |
Berlin |
Late IV |
|
p37 |
Ann Arbor, Mich |
III/ IV |
|
p45 |
Dublin: Chester Beatty, and Vienna |
III |
|
p64 |
Oxford and Barcelona |
C 200 |
|
p70 |
III |
||
p71 |
Oxford: P. Oxy. 2385 |
IV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Cambridge |
VI |
|
E |
Basle |
IX |
|
F |
Utrecht |
IX |
|
K |
Paris |
IX |
|
L |
Paris: Regius |
VIII |
|
N |
St. Petersburg and elsewhere |
VI |
|
O |
Paris |
VI |
|
P |
Wolfenbüttel |
VI |
|
Q |
Wolfenbüttel |
V |
|
U |
Venezia |
IX |
|
X |
München |
X |
|
Δ |
St. Gall |
IX |
|
Θ |
Tbilisi: Koridethi |
IX |
|
Π |
St. Petersburg |
IX |
|
Σ |
Rossano |
VI |
|
Byz |
Byzantine经文 |
||
f1 |
1号经文家族:包括古抄本1、118、131、209。 |
||
f13 |
13号经文家族:包括古抄本13、69、124、174、230、346、543、788、826、828、983、1689。 |
||
l |
希腊文经课 |
||
小写p1至p71是最近发表之蒲草纸文献资料,日期较早,但均属碎片。 |
|||
第二册 路加福音 |
|||
代号 |
地点 |
日期 |
|
p3 |
Vienna |
VI/VII |
|
p4 |
Paris |
III |
|
p42 |
Vienna |
VII/VIII |
|
p45 |
Dublin and Vienna |
III |
|
p69 |
London |
III |
|
p75 |
Cologny |
III初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Paris |
VI |
|
E |
Basle |
IX |
|
L |
Paris |
VIII |
|
P |
Leningard |
VI |
|
R |
London |
VI |
|
T |
New York & Rome |
V |
|
W |
Washington |
V |
|
Θ |
Tbilisi: Koridethi |
IX |
|
Ξ |
London |
VI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三册 约翰福音 |
|||
p5 |
Philadelphia |
III |
|
p45 |
Dublin |
III |
|
p52 |
Manchester |
II |
|
p66 |
Geneva |
II/III |
|
p75 |
Geneva |
II/III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Cambridge |
VI |
|
E |
Basle |
VIII |
|
F |
Utrecht |
IX |
|
G |
London |
IX |
|
H |
Cambridge |
IX |
|
K |
Paris |
IX |
|
L |
Paris |
VIII |
|
N |
Leningard |
XI |
|
S |
Rome |
X |
|
T |
Paris & Rome |
V/VI |
|
W |
Washington |
IV/V |
|
X |
Munich |
X |
|
Γ |
Oxford & Leningard |
IX/X |
|
Δ |
St. Gall |
IX/X |
|
Θ |
Tbilisi |
IX |
|
Λ |
Oxford |
IX |
|
Ψ |
Athos |
VIII/ IX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四册 使徒行传 |
|||
p8 |
Berlin |
IV |
|
p33 |
Vienna |
VI |
|
p38 |
Ann Arbor, Mich. |
about 300 |
|
p41 |
Vienna |
VIII |
|
p45 |
Dublin: Chester Beatty, and Vienna |
III |
|
p48 |
Florence |
Late III |
|
p50 |
New Haven, Conn. |
IV/V |
|
p58 |
Vienna |
VI |
|
p74 |
Geneva: P. Bodmer XVII |
VII |
|
א |
London: Sinaiticus |
IV |
|
A |
London: Alexandrinus |
V |
|
B |
Rome: Vaticanus |
IV |
|
C |
Paris: Ephraemi Rescriptus |
V |
|
D |
Cambridge: Bezae/ Cantabrigiensis |
V/VI |
|
E |
Oxford: Laudianus |
VI |
|
H |
Modena |
IX |
|
K |
Moscow |
IX |
|
L |
Rome |
IX |
|
P |
Leningard |
IX |
|
Ψ |
Athos |
VIII/ IX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五册 罗马书 |
|||
p10 |
Cambridge, Mass. |
IV |
|
p26 |
Dallas |
约 600 |
|
p27 |
Cambridge |
III |
|
p31 |
Manchester |
VIII |
|
p40 |
Heidelberg |
III |
|
p46 |
Dublin & Ann Arbor |
约200 |
|
p61 |
New York |
约700 |
|
p94 |
Cairo |
V/VI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Paris |
VI |
|
F |
Cambridge |
IX |
|
G |
Dresden |
IX |
|
K |
Moscow |
IX |
|
L |
Rome |
IX |
|
P |
Leningard |
IX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六册 哥林多前后书 |
|||
p10 |
Cambridge, Mass. |
IV |
|
p16 |
Cairo |
III/IV |
|
p46 |
Dublin & Ann Arbor |
约200 |
|
p49 |
New Haven, Conn. |
III末 |
|
p51 |
Oxford |
约400 |
|
p61 |
New York |
约700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Paris |
VI |
|
G |
Dresden |
IX |
|
H |
Athos and elsewhere |
VI |
|
I |
Washington |
V |
|
K |
Moscow |
IX |
|
P |
Leningard |
IX |
|
Ψ |
Athos |
VIII/ IX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七册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歌罗西书 |
|||
p10 |
Cambridge, Mass. |
IV |
|
p16 |
Cairo |
III/IV |
|
p46 |
Dublin & Ann Arbor |
约200 |
|
p49 |
New Haven, Conn. |
III末 |
|
p51 |
Oxford |
约400 |
|
p61 |
New York |
约700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Paris |
VI |
|
G |
Dresden |
IX |
|
H |
Athos and elsewhere |
VI |
|
I |
Washington |
V |
|
K |
Moscow |
IX |
|
P |
Leningard |
IX |
|
Ψ |
Athos |
VIII/ IX |
|
it |
古拉丁文译本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八册 贴撒罗尼迦前后书 提摩太前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
|||
p30 |
Ghent |
III |
|
p32 |
Manchester |
约200 |
|
p46 |
Dublin |
约200 |
|
p61 |
New York |
约700 |
|
p65 |
Florence |
III |
|
p87 |
Cologne |
III |
|
p92 |
Cairo |
III/IV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F |
Cambridge |
IX |
|
G |
Dresden |
IX |
|
H |
Athos |
VI |
|
I |
Washington |
V |
|
K |
Moscow |
IX |
|
L |
Rome |
IX |
|
Ψ |
Athos |
VIII/ IX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九册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得前后书 约翰一二三书 犹大书 |
|||
p13 |
London & Florence |
III/IV |
|
p17 |
Cambridge |
IV |
|
p20 |
Princeton |
III |
|
p23 |
Urbana, III. |
III |
|
p46 |
Dublin & Ann Arbor, Mich. |
II/III |
|
p54 |
Princeton |
V/VI |
|
p74 |
Cologny |
VI/VII |
|
p79 |
Berlin |
VII |
|
א |
London |
IV |
|
A |
London |
V |
|
B |
Rome |
IV |
|
C |
Paris |
V |
|
D |
Cambridge |
VI |
|
E |
Basle |
IX |
|
H |
Humburg & Cambridge |
IX |
|
K |
Paris |
IX |
|
L |
Paris |
VIII |
|
Ψ |
Athos |
VIII/ IX |
|
33 |
Paris |
IX |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
|||
第十册 启示录 |
|||
p18 |
London |
III/IV |
|
p24 |
Newton Center, Mass. |
IV |
|
p47 |
Dublin: Chester Beatty |
late III |
|
א |
London: Sinaiticus |
IV |
|
A |
London:Alexandrinus |
V |
|
C |
Paris: Ephraemi Rescriptus |
V |
|
P |
Leningard |
IX |
|
it |
古拉丁文译本 |
||
小写p18、p24、p47是最近发表之蒲纸文献资料,日期较早,但均属碎片。 |
|||
(Glossary of Greek Grammatic Terms)
表示动作的时间与性质。按时间分为现在,过去与未来;按性质分为点的动作(指在刹那间发生的简单动作),线的动作(指连续进行的动作),与完成的动作(指动作完成后的状态或结果)。
指动作的进行与连续,包括现在的状态,习惯,重复发生的动作,一般的事实,以及恒常不变的真理;也可指现在发生的简单动作。另有四种特别的用法:
•历史现在式(Historical):用现在式描述过去发生的历史,以求生动。
•过去现在式(Aoristic):在过去的时间内所宣布的事件或动作,用现在式表达,以求生动。
•未来现在式(Futuristic):以现在式表明将要发生的动作。
•意欲现在式(Conative or Tendential):表明现在时间内的趋向或意图要作的动作。
指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动作完成的过程,或动作完成后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结果或状态。就字形而言,有第一与第二现在完成式之分,但意义相同;少数动词两种字形兼而有之,则意义有别,第一种表主动意,第二种表中性或不及物意。
•密集现在完成式(Intensive):强调过去完成的动作所造成的现在结果。
•延伸现在完成式(Extensive):强调过去动作完成的过程。
指简单的动作在过去的时间发生。按字尾变化有第一简单过去式(The First Aorist),与第二简单过去式(The Second Aorist),意义均相同。
•整体简单过去式(Constative):强调以“整体”来看于过去的某一时间定点发生的动作。
•表始简单过去式(Ingressive or Inceptive):强调动作于过去的某一时间定点“开始”发生。
•有效或完成简单过去式(Effective or Culminative):强调动作于过去的某一时间定点“完成”,并达于“高潮”(Culmination)。
•书信简单过去式(Epistolary):指收信时已过的动作,但在写信时还没有过去。
•成语简单过去式(Gnomic):表达一般的事实或成语,也可用简单过去式;但出现较现在式为少。
指动作在过去某一时间定点前的一段时间内,完成的过程及所造成的结果。与现在完成式相较,过去过去完成式指的是一段更早的过去。
•密集过去完成式(Intensive):强调过去完成的动作所造成的过去结果。
•延伸过去完成式(Extensive):强调过去动作完成的过程。
指过去某一时间定点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但未完成的动作。
•进行过去不完成式(Progressive):强调过去进行中的动作。
•习惯过去不完成式(Customary):强调过去习惯发生的动作。
•重复过去不完成式(Iterative):强调过去重复发生的动作。
•表始过去不完成式(Conative or Inchoative):强调过去动作的开始,但未完成。
•可能过去不完成式(Potential or Tendential):强调过去动作的可能发生,但未发生。
•愿望过去不完成式(Voluntative):强调过去的愿望,但未实现。
指一个预期的动作在未来的时间内简单地发生,或继续进行。就字形而言,主动与关身均只有一种;被动则有两种,但意义相同。
•祈使未来式(Volitive Future or Imperative):表示未来的命令或期望。
•考虑未来式(Deliberative):对不定的未来表示疑问或考虑。
•纡说未来式(Periphrastic):未来式既包含简单与进行的两种动作,是故若以“ἔσομαι”(will be)与动词的现在式分词连用,以表达未来进行的动作,便是重复的用法,称之为纡说的未来式。
指未来的状况基于在先的动作,包括强调结果的“密集未来完成式”(Intensive Future Perfect),与强调过程的“延伸未来完成式”(Extensive Future Perfect)。出现时是用纡说构造,即以“ἔσομαι”(will be)与动词的现在完成式分词连用。
除简单过去式之外,其余系用“εἰμί”的现在式,不完成式,及未来式,分别与动词的现在式分词,或现在完成式分词同用,以强调动作的进行,或动作完成后的状态。
表明主词与动作之间的关系。
表示主词乃动作的产生者,状况的代表者。
•因果主动语态(Causative):强调主词是动作的肇因者。
•无人称主动语态(Impersonal):主词无特指对象,通常以it代替,指天气或“经上记着说……”等。
表示主词参与动作的结果,或表示主词的动作与己身有关。有些关身语态又带有反身代名词,称为“冗赘关身语态”(Redundant Middle)。
表示主词乃动作的接受者。
•直接动因被动语态(Passive with Direct Agent):“ὑπό”带分离格。
•中介动因被动语态(Passive with Intermediate Agent):“διά”带所有格。
•无人称动因被动语态(Passive with Impersonal Agent):独立使用凭借格或“ἐν”带凭借格。
动词字形是被动形或关身形,实则具主动意,此乃语态的不规则用法。
表明动作者动作的态度,方式,以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陈述确定的事实(certain reality)。
•宣告直说语气(Declarative):宣告事实,包括肯定与否定。
•疑问直说语气(Interrogative):询问事实。
•期待否定答案的问句:用“μή”带着直说语气表达。
•期待肯定答案的问句:用“οὐ”带着直说语气表达。
•间述法:用“ὅτι”带直说语气表达。
•条件子句:用“εἰ”带直说语气表达未来式以外其他的条件子句。
陈述可能的事实(probable reality)。假设语气的时态无绝对的时间分别,其分别仅在于动作的方式或性质(是简单的,或进行的,或指一种状态)。
•劝告假设语气(Hortatory):用于第一人称复数的劝告。
•考虑假设语气(Deliberative):用于问句,以表达所愿望的,可能的,需要的,也可用于反问句。
•目的假设语气(Potential or Purpose):以“ἵνα”带假设语气,通常表示目的,有时也可表示吩咐,命令等。
•未来条件假设语气(Future Conditions):以“ἐάν”,或“ἄν”带假设语气,表示未来条件子句。
•禁令假设语气(Prohibition):简单过去式的禁令以假设语气代替命令语气。
表达愿望,期盼成为事实(possible reality)。
表达一个正面的命令,或反面的禁令(除简单过去式外),也可用以表示请求,准许,或让步。命令语气的人称,仅有第二、第三人称,而无第一人称。命令语气的时态,无时间的差别,而仅有动作性质的不同。
乃一种动名词,表达动作的名词,属动词的非限定用法。无数与格之变化,字形仅具时态与语态的字尾变化,但时态不具时间意义,仅表动作性质;语态则表主动与被动之不同。
•不定词带中性冠词作名词用,并以冠词表其在句法中之格和数。
•带冠词的不定词可用在介词之后,以表时间(如ἐν,μετά,πρό),原因(διά),结果(πρός,εἰς),或目的(εἰς)。尤其用“εἰς”表目的最重要。
不定词仍具动词的性质,故有其副词修饰语和直接受格,此直接受格即不定词之主词。
乃另一种动名词,属动词的非限定用法,但字形变化更多(包括性,数,格,时态,与语态等不同的字形变化)。分词的时态与主要动词时间有关。先于主要动词的,以简单过去式或现在完成式表达;同时的,以现在式表达;较晚的,以未来式表达。
带冠词,作动名词,具有性,数,格的变化。仍具动词的性质,故有时态和语态的字形与意义,也可接受副词修饰语的修饰:若为及物动词的分词,则可有直接受词。
具性,数,格的变化,且须与所形容的名词相一致。
以表目的,时间,原因,条件,让步等,特别是分词所有格作为独立片语,表示时间,以修饰主要动词,更为重要(见独立所有格)。
指名词(或代名词)和句中其他相关字之间的关系。形容词也有格的变化,其变化与所修饰之名词的格相一致。
用以指明动作者的格。
•主词主格(Subject):主格作主词用。
•同位语主格(Appositional):主格作主词同位语。
•叙述主格(Predicate):主格作主词补语。
•独立主格(Nominative Absolute,Parenthetic,或Independent):独立主格片语,以补充说明主词。
•感叹主格(Exclamation):不带动词的主格,作为感叹之用。
•称呼主格(Appellation):带主格的专有名词,作主词同位语或主词补语。
用以接受称呼的名词。
用以表明属性的格,即限定其所修饰名词的性质或关系的格。
•主词所有格(Subjective):指带动作的名词所有格作主词用。
•受词所有格(Objective):作为带动作的名词之受词用。
•形容所有格(Attribute):所有格作形容词用。
•叙述所有格(Predicate):所有格以叙述用法当作形容词用。
•同位所有格(Apposition):所有格作所修饰名词的同位语用,又称限定所有格。
•关系所有格(Relationship):所有格用以表示亲属关系或某些关系。
•区分所有格(Partitive):所有格用以表示群体之“部分”。
•所有所有格(Possession):所有格表示“所有”,“归属”之意。
•副词所有格(Adverbial):所有格作副词用,以表示时间,空间,或作形容词的修饰语。
•独立所有格(Genitive Absolute):名词或分词所有格作独立片语,表示时间,地点或方式,以修饰主要动词。
•带冠词的不定词之所有格(Genitive of the Articular Infinitive):带冠词的不定词,其后不用介词而用所有格,表示目的。
表示分离的格,字形同所有格。
•来源分离格(of Source):分离格用在“ἀπό”之后,表示来源。
•凭借分离格(Of Means):分离格用在“ὑπό”之后,表示凭借。
•比较分离格(of Comparison):分离格用于比较级。
指作为动词之间接受词的格。
•描述间接受格(of Description):间接受格作为动词的动作内容之描述。
•利益间接受格(of 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间接受格。
•所有间接受格(of Possession):间接受格作为“所有”或“属于”之用。
•关系间接受格(of Respect or of Reference):间接受格用以表示关系。
指出时空位置的格,字形同间接受格。
•空间位置格(of Place):指出地点。
•时间位置格(of Time):指出时间。
•范畴位置格(of Sphere):指出抽象空间之所在。
指出动作之凭借的格,字形同间接受格。
•方法凭借格(of Means):指出所凭借的方法。
•原因凭借格(of Cause):指出所凭借的原因。
•态度凭借格(of Manner):指出所凭借的态度。
•度量凭借格(of Measure):指出所凭借的时间长短与空间大小。
•相关凭借格(of Association):指出所凭借的关系,在新约中此种用法甚多。
•中介凭借格(of Agency):指出凭借的中介者。
指作为动词之直接受词的格。
•副词直接受格(Adverbial):直接受格作副词,以修饰动词。包括度量,态度与关系。
•同源直接受格(Cognate):与动词同字根的直接受格。
•双重直接受格(Double):同一动词带两个直接受格。
•誓言直接受格(Accusative with Oaths):双重直接受格之一种,用于“起誓”,“指着神说”等动词之后
•独立直接受格(Accusative Absolute):直接受格带分词(或不带),构成一独立片语,以修饰动词。
由主词部分与述词部分构成,以表达完整意思的字群。
由假设子句(protasis)与结束句(apodosis)所组成的句子。依实现的可能性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条件句:表示假设与事实相符(reality);是一种实际的条件,包括现在与过去。其假设子句用“εἰ”带直说语气的现在时态或过去时态,结束句则可用任何的语气与时态。
•第二类条件句:表示假设与事实相反(unreality);是一种相反的条件,包括现在与过去;但时态上,假设子句与结束句只能用过去时态(简单过去式或过去不完成式)。连接词方面,假设子句用“εἰ”带直说语气:结束句则用“ἄν”带直说语气。
•第三类条件句:表示假设有可能成为事实(probability);是一种可能的假设,或未来的条件。假设子句用“ἐάν”或“ἄν”带假设语气;结束句则任何时态均可用,但通常用未来式。
•第四类条件句:表示假设成为事实的可能性不大(remote possibility);是一种遥远的假设。假设子句用“εἰ”带祈使语气;结束句用“ἄν”带祈使语气。
含有主词和动词,并构成句子之一部分的字群。
•对等子句(Coordinate):由对等连接词连接的两个子句。
•主要子句(Principal):由从属连接词所连接的两个子句中用以表达主要思想的子句。
•从属子句(Subordinate):由从属连接词所引导,用以说明主要子句的子句。依其作用又可分为名词子句,形容词子句,副词子句等。
•关系子句(Relative):由关系代名词或关系副词所引导的从属子句。可作形容之用,或表原因,让步,条件,目的等。
•因果子句(Causal):表原因的从属子句。
•比较子句(Comparative):引导出类比作用,以强化主要子句之思想的从属子句。
•地点子句(Local):由关系副词所引导,用以说明地点的从属子句。
•时间子句(Temporal):由关系副词所引导,用以说明时间的从属子句。
•结束子句(Final and Consecutive):用以说明由动作所带出的目的(purpose),或连续结果(consecutive result)的从属子句,或条件句中表实现的结束句(apodosis)。又可分为纯结束与半结束子句。
•纯结束子句(Pure Final):表示特定目的的从属子句。
•半结束子句(Semi-Final):表示由动作带出的连续结果的从属子句。
•条件子句(Conditional):陈述假设的子句。又称假定子句(protasis)。
•让步子句(Concessive):属条件子句之一种;不论假设的条件如何,均不影响结果的实现。可分为逻辑的让步子句(Logical Concession,用“εἰ καί”带直说语气),可能的让步子句(Doubtful Concession,用“ἐὰν καί”带假设语气),与强调的让步子句(Emphatic Concession,用“καὶ ἐάν”带假设语气,或“καὶ εἰ”带直说语气)。
或称“质词”,意即“微小之词”,希腊文中甚多微小零星却十分重要的用字,如:副词,连接词,介词,感叹词等。又可分为加强语助词(Emphatic Particle),与否定语助词(Negative Particle),其中“οὐ μή”为双重否定词,以加重否定之意。
用一个形容词勉强修饰两个名词,或用一个动词勉强及于两个受词的修饰法;而其中只有一个是合逻辑的。
(本文由陈一萍姊妹编写,潘秋松弟兄修订)
代号 |
地点 |
日期 |
P13 |
London & Florence |
III/IV |
P17 |
Cambridge |
IV |
P20 |
Cambridge |
III |
P23 |
Urbana, III |
III |
P46 |
Dublin & Ann Arbor, Mich. |
II/III |
P54 |
Princeton |
V/VI |
P74 |
Cologny |
VI/VII |
P79 |
Berlin |
VII |
א |
London |
IV |
A |
London |
V |
B |
Rome |
IV |
C |
Paris |
V |
D |
Cambridge |
VI |
E |
Basle |
IX |
H |
Hamburg & Cambridge |
IX |
K |
Paris |
IX |
L |
Paris |
VIII |
Ψ |
Athos |
VIII/IX |
33 |
Paris |
IX |
代号右上角之小写记号,乃经文鉴别学通用之符号:
*=原始手抄本写法。
1, 2, 3或a, b, c = 第一、二、三修订本读法。
corr = 许多修订本。
gr = 双语抄本中的希腊文读法。
mg = 原抄本旁注资料。
supp = 后人增补在原抄本的资料。
vid =原抄本读法无法完全确认,但有明显支持。
小写P13至P79是最近发表之蒲纸文献资料,日期较早,但均属碎片。
大写א至Ψ等古抄本日期略晚,但较完整,是研判新约经文之重要依据。
阿拉伯数字编号33之古抄本日期最晚,仅引作佐证。
古抄本及译本详细资料请参考Introducti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3rd Edition (Corrected:1983),或4th Revised Edition (1993), United Bible Societies.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Greek New Testament Exegetical Notes (10 Volumes)
Based on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by Archibald T. Robertson.
Complied, translated, supplemented & updated by Silas Chan.
Copyright © 1995 by Living Spring Publications
P. O. Box 1003, Monterey Park, CA 91754, U.S.A.
中文版版权信息:
使用以下名称出版于美国:
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总编辑:詹正义,潘秋松
版权© 美国活泉出版社,1990-1999
P. O. Box 1003, Monterey Park, CA 91754, U.S.A.
基道出版社有限公司总代理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号富腾工业中心1011室
http:/www.logos.com.hk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并选择新约书卷,
标签选择“活泉”,即可阅读活泉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标签选择“希腊文”,即可阅读希腊文文法词汇简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