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评创世周的框架解释论
罗伯特·V·麦卡比(Robert V. McCabe)
1974年秋,我作为恩典神学院的学生,选修了约翰·C·魏德孔博士的创世记评论课程。他的神学深度和清楚地论述创世记前几章神学内涵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记得的是他对近期创造和全球性挪亚洪水的捍卫,以及针对在这些关键圣经真理上的妥协观点的驳斥。自从上完这门创世记课程并完成了在恩典神学院的学业之后,我越来越关切对创世记前几章的神学实质日益严重的漠视和怀疑。为了应对这种对教义的侵蚀,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力图开设一门圣经创造论课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浸淫于在魏德孔博士在这个课题上许多影响深远的文章和书籍里。我读过《创世记大洪水》(The Genesis Flood)[1] 、《早期地球》(The Early Earth)[2] 、《被毁的世界》(The world That Perished)[3] 和《月球》(The Moon)[4] 等书籍, 以及他撰写的许多相关论文。他的事工深刻地影响了我对年轻地球创造论的理解。在《早期地球》第78-82页,魏德孔对框架理论作出了一个简短的评价。带着对我的教授的崇敬和感激,我现在也提供一个对框架解释创造周的评论。[5]
对创世记第一章的传统解释是,它依次记载了神在字面的六天里的创造作为。相比之下,框架观点认定创世“周”本身是一个比喻性的结构。所以根据框架理论,创世记第一章不牵涉也不提供任何有助于确定地球年龄的信息。结果是,这一立场接受了现代科学对40到50亿年地球历史的要求。对创世记载的这一理解是由乌特勒支大学的阿瑞·诺惹(Arie Noordzij)教授于1924首先提出的。[6] 虽然诺惹的框架观点起初没有得到很多支持者,但该理论借着N.H.瑞德博斯(Ridderbos)的《创世记第一章和自然科学有冲突吗?》(Is There a Conflict between Genesis 1 and Natural Science)[7] 一书而出名。不过,这种解释在当今的流行主要是由于改革宗学者梅雷迪思·G·克莱恩(Meredith G. Kline)[8] 的工作。他在这方面最早的著作是1958年的一篇文章,“因为还没有降雨”(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9] 在克莱恩的文章发表之后,另外一些受人敬重的基督徒学者也力图为框架解释提供辩护。
基本上,框架理论观点断言创世记1:1-2:3的创世“周”是一个文学框架,以一种话题性的、非顺序的方式,而不是字面的、顺序的方式,来展现神的创造作为。框架理论的主要论证有三点。首先,创世记载在本质上是比喻性的,因此它是按话题安排的,而不是按时间顺序。其次,创世记载受制于自然过程。其三,第七日还没有结束,因此创世周的六日不是正常的日。[10] 要评估框架理论观点是否符合圣经,我们可以根据这这三点展开讨论。
创世记载的比喻性质
框架解释者论证,神用了一个普通周的意象作为其创造工作的比喻性框架。[11] 我先对这个论证作出解释,然后评估。
解释
根据克莱恩的说法,“解经学显示,创世周本身的格式是一个诗意的刻画,摆设在六个工作日相框里的创世历史的几幅图画不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而是按话题编排的。”[12] 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论点,即“六个工作日框架”、按话题编排的创世记载、以及它的“诗意刻画”式的编排,则需要有一个更详细的分析。
六个工作日相框
创世记载使用的整体文学结构是“六个工作日相框”的格式,创世记第一章里每一个工作日就是一个相框。创世“周”的每一日以神的宣告开始,wayyō’mer ’$lōhîm(“神说”,创1:3,6,9,14,20,24)。并且,有两日wayyō’mer ’$lōhîm使用了两次:第三日(创1:9,11)和第六日(1:24,26)。根据框架理论立场,这八次 wayyō’mer ’$lōhîm的使用为每一日的创世记载提供了一个相框,[13] 而且框架理论的支持者根据这八次“神说”,断言有八次创造作为。[14] 在每一个相框里,创世记的作者要么提供了神创造工作的一张快照,例如在第一、二、四、五日命有即有的词句(如创1:3,命 “要有光”,即 “有了光”),要么提供了两张快照(第三日和第六日)。但把这六个工作日的相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可以把这八次创造事件对称地分为两个平行的三日单元,第一日对应第四日,第二日对应第五日,第三日对应第六日。这样,前三日形成了一个包含四次创造作为的单元,与包含同样数量创造作为的后三日平行。每个三日的最后一日,第三日和第六日,呈现两张创世快照。第一个三日归类为“受造界国度”(空虚的、未开发的物质和空间的创造),第二个三日归类为“受造物君王”(要来开发和充满前三日所创造的)。[15] 两个三日的意图都是为了达到文学和神学的目的,而不是表达时间的顺序。因此,这两个三日的文学平行结构一起支撑第七日,“创造主君王”的安息日。[16] 以下表格反映了框架理论提出的创世“周”的对称设计。
如表所示,两个三日的结构安排提示创世记载在文学上的编排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时间顺序,而是为了建立创造作为“以安息为高潮”的文学结构。[17]
受造界国度 |
受造物君王 |
||
第一日 |
光 |
第四日 |
光体 |
第二日 |
空气:天空和海 |
第五日 |
居住者:海洋生物和飞禽 |
第三日 |
陆地,植物 |
第六日 |
陆栖动物,人 |
创造主君王 |
|||
第七日 |
安息 |
话题性的编排
框架理论认为,创世记载是按话题写下来的。据说创世记的作者为了表示创世周是话题性的叙述,特意在创世记的前几章留下了明显的前后矛盾。提倡框架理论的人指出,一个明显的故意矛盾的例子是神造光。在创世的第一日,神造了光,然而光源却是到第四日才造。[18] 这表示第一日和第四日描述的是同一个创造行为。作者在第一日只是简短地描述了光的创造,而在第四日才描述了创造光的细节。根据框架理论的观点,第四日光的创造是一个时间上的回顾。[19] 这种矛盾,美其名曰“非时序”,据说就提示创世周是按话题编排的。
艺术性的叙述
据称,创世叙述的对称结构和话题性编排暗示它不是一个正常的历史叙述,而是带着高度艺术性的文体,[20] 或“半诗歌性的风格”。[21] 既然是半诗歌性的,框架理论的维护者们就把那些时间标志,“日”和“有晚上有早晨”的表达,解释为描述天上时间的比喻,而不是字面上的地球时间。[22] 框架理论的倡导者都同意,这种修辞特征支持创世记载是按话题编排的,而不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再者,创世“周”被编排成六个“日”的单元,或“面板”[23],每一个面板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展开,例如“神看”,“就有了”,和神看所造的为“好”,这都反映了创世“周”的对称性。每一个面板都以一个时间性的副歌结束:“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某日”,等等。[24] 这些数字的精确使用不是表示连续的几日,而是“证明神在逻辑地、及时地塑造世界”。[25] 将创世记载的话题性编排和对称性与比喻或拟人用法联系起来,框架理论的推崇者得出结论说,创世叙述不是正常的历史叙述,而是经过高度修辞的叙述。[26] 框架观点对创世记载的对称性和话题性编排的解释带来的结果是损害了这一记载作为真实历史的实质。总之,框架观点认为创世记1:1-2:3的本质是叙述的诗歌化,是半诗体的记载,其要旨是为了呈现安息日的神学,因此使用了一个比喻性的“一周”框架来按话题编排某些创造的主题。[27]
评估
框架理论宣称,这三个特征支持以比喻来解释创世记载。要驳斥这些论点,我首先要表明创世记载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叙述,而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记载。说它是艺术性记载损害了创世记1:1-2:3的历史实质。
真实的时序记载
虽然对创世记载艺术性的程度可能有些争论,但它不是诗歌,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8] 不仅创世记1:1-2:3没有展示诗歌所特有的线性排比,而且它里面到处都是一个确定它是叙述性记载的语法惯式:waw 叙述式。我这里给出一些进一步的思考,来补充史蒂文·博伊德(Steven Boyd)在第六章的精辟分析。
虽然waw叙述式会在诗词文学中出现,但它并不是希伯来诗歌的决定性特征,[29] 而是希伯来历史叙述的重要部分,通常为过去时态的叙述提供一个次序因素。[30] 根据普拉蒂科(Pratico)和凡·泡特(Van Pelt)的说法,waw叙述式“主要用于叙事动词系列中,表达连贯的动作,即按时间顺序发生的系列动作”。[31] 例如,在创世记中,waw叙述式使用了2107次,平均每章使用42次。在创世记2:4-25的22节经文中,waw叙述式使用了21次;在3:1-24使用了34次。然而在诗歌体裁的创世记49:2-33一章中,在31节经文里waw叙述式只出现了15次。在创世记49章之前的一章48:1-18,waw叙述式使用了36次,而在之后的一章50:1-23里,waw叙述式出现了41次。[32]
使用waw叙述式来呈现顺序的、过去时态的事实正是创世记一类的历史书所该有的风格。如果创世记的作者想要保留过去时态的、顺序的资料,我们就会预料他的写作风格会包括对waw叙述式的一致运用。而创世记1:1-2:3的34节经文中waw叙述式出现了55次,很契合这一论点。如此,waw叙述式在创世记的历史序言——即创世记1:1-2:3——中的运用是与创世记其余篇章的史料一致的。如果摩西不想人们把创世记载当成是时间顺序的,那他为什么这么多次地使用一个通常用在时间序列上的语法格式呢?[33] 我的论点不是说waw叙述式总是代表时间序列,因为在一个叙述序列中,它可以偶尔代表非序列的动作,例如过去完成式(动作发生在主叙述之前)或结果;[34]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叙事文学中,waw叙述式和过去时态[35] 的使用主要是代表序列。[36] 这正是创世记1:1-2:3的情况。在第1-2节之后,[37] 创世记载的叙述主线是由waw叙述式承载的,与waw叙述式在创世记全书的使用一致。
不过,如果waw叙述式可以译为过去完成式,这难道不意味着创世记1:1-2:3的55个waw叙述式中或许有几个牵涉到时间上的回顾,正如支持框架理论的人说在第四日(创1:14-19)所发生的吗?[38] 尽管waw叙述式在某些场合允许时间上的回顾,但作为主线序列,它推进着创世记1:1-2:3里神的创造作为,更具体地说,第14-15节里的序列推进排除了把第四日当成时间回顾的解释。[39] 为了展示主线叙述是通过依次使用这55个叙述式中的大部分动词来推进的,我提供下面的表格来说明创世记1:1-2:3的时间顺序。为了显明这一点,我修改了NASB英文版本(中文和合本)对waw叙述式的翻译。[40] 虽然希伯来文中的waw叙述式可以无误地识别出来,但中英文版本却不能。下表的目的不是提供一个可用的翻译,而是展示关于waw叙述式的信息,以及如何把这55次使用归为三小类。作为这55次waw叙述式的标志,在46个含有顺序编排的waw叙述式(表中简称为序列WC)的结构中我用了粗体的“然后”,在8个释意的用法(简称为释意WC)中我用了粗体的“于是”,在唯一的一例结果性的用法(简称为结果WC)中我用了粗体的“如此”。
对创世记1:1-2:3中waw叙述式的观察
就创世记1:1-2:3而言,仔细观察waw叙述式的各种用法是有必要的。首先,叙述主线是从第三节才开始的。这表示第一节的第一个创造作为开启了时空世界,为创世记1:3-2:3的展开叙述提供了背景。从释经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后续的历史叙述是在解释第一节里空虚混沌的天地是如何有目的地、逐渐地成型和充满的。[41] 其次,因为第七日没有继续推进创造的作为,在2:1开始的waw叙述式是对创世记第一章的成果的总结。其三,我们不应该对第七日只有一次waw叙述式的顺序用法感到惊奇。在经文宣告神歇了他创世的工作之后,接下来的是神赐福第七日。其四,创世记载的叙述主线是由46个waw叙述式的顺序使用来推进的。不管这种waw叙述式的多次使用反映了什么其他用义,我们所面对的就是顺序推进的历史叙述。如此,是waw叙述式推进着这一记载的叙述主线。其五,虽然这8次waw叙述式的释意用法看起来似乎会给创世记载的传统理解带来问题,但是对释意用法的恰当理解显示这种waw叙述式是与字面解释相合的。这一类不太常用的waw叙述式跟它前面的waw叙述式之间既没有时间顺序也没有逻辑顺序的关 系,而是要为前面的waw叙述式提供一个解释。在waw叙述式的释意用法里,“先说明的是主要的事实或情况,然后再补充具体枝节或伴随状况。”[42] 例如,waw叙述式的第一次释意用法是出现在第三日的第12节:“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值得注意的是这之前的一节经文中有两次waw叙述式的顺序用法:“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首先我们在第11节看到的是神发话(“然后神说”)。接着就是神的命令(“地要发生青草”)和命令的成就(“事就这样成了”)。第12节描述了 “事就这样成了”的具体情况,用稍微不同的用词重述了第11节的命令。在整个创造周里的释意waw叙述式都随从这样的格式。因为框架理论支持者用第16-17节和第四日的其它waw叙述式来反对字面解释创世周,我们会更仔细地查考这几节。
天 |
经节 |
序列WC |
释意WC |
结果WC |
1 |
1:3 |
然后神说
然后就有了光 |
|
|
4
|
然后神看
然后神分开了 |
|
|
|
5
|
然后神称
然后有晚上
然后有早晨,
一日 |
|
|
|
2 |
6 |
然后神说 |
|
|
7
|
然后神造了
然后[神 ]把众水分开
然后事就这样成了 |
|
|
|
8
|
然后神称
然后有晚上
然后有早晨,
第二日 |
|
|
|
3
|
9
|
然后神说
然后事就这样成了 |
|
|
10
|
然后神称
然后神看 |
|
|
|
11
|
然后神说
然后事就这样成了 |
|
|
|
12
|
然后神看 |
于是地就长出
|
|
|
13 |
然后有晚上
然后有早晨,
第三日 |
|
|
|
4 |
14 |
然后神说 |
|
|
15 |
然后事就这样成了 |
|
|
|
16 |
|
于是神造了 |
|
|
17 |
|
于是神把……排列 |
|
|
18 |
然后神看 |
|
|
|
19 |
然后有晚上
然后有早晨,
第四日 |
|
|
|
5 |
20 |
然后神说 |
|
|
21 |
然后神造了
然后神看 |
|
|
|
22 |
然后神就赐福 |
|
|
|
23 |
然后有晚上
然后有早晨,
第五日 |
|
|
|
6 |
24 |
然后神说
然后事就这样成了 |
|
|
25
|
然后神看 |
于是神造出
|
|
|
26 |
然后神说 |
|
|
|
27 |
然后神造了 |
|
|
|
28 |
然后神就赐福 |
|
|
|
|
|
于是神说 |
|
|
29 |
然后神说 |
|
|
|
30 |
然后事就这样成了 |
|
|
|
31
|
然后神看
然后有晚上
然后有早晨,
第六日 |
于是神把……排列 |
|
|
7 |
2:1 |
|
|
如此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
2 |
|
于是他安息了 |
|
|
3 |
然后神赐福 |
于是神定……为圣 |
|
Waw叙述式在第4日的使用
创世记1:14-19用了七个waw叙述式来描述第四日的作为。更具体地,艾恩斯(Iorns)和克莱恩用16-17节的两个waw叙述式来拆毁对创世记1:1-2:3中所有waw叙述式的顺序理解。[43] 两位学者用创世记第一章的这两个释意waw叙述式来支持框架理论立场,并辩称14-19节中的七个waw叙述式所描述的第四日的作为是一个非时序的例子。[44] 这意味着第四日第一个waw叙述式,“然后神说”(14节),是一个时间回顾的例子,是一个过去完成式,用来描述第一日的同一事件,不过角度不同,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解释的。第四日的第二个waw叙述式,“然后事就这样成了”(15节),也是如此。[45] 我对框架理论的回应是,无论14节和15节其余的方面怎么理解,这起头的waw叙述式,wayyō’mer (“然后神说”), 绝不是第一日的时间回顾。[46] 如果主线叙述序列有一点一致性的话,那么根据waw叙述式所反映的,尤其是多次一致的wayyō’mer ’ĕlōhîm (“然后神说”)用法,把14节的wayyō’mer ’ĕlōhîm 理解为过去完成式(即,“神曾经说”,重述第三节里第一日的作为)在这个记载的叙述主线中绝对是说不通的。14-15节也属于摩西用于描述每一日的创造作为的普遍结构:神发话(“然后神说”,14节),命令(“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做记号……并要发光在天空……,”14-15节),和成就(“于是事就这样成了,”15节)。所以,14节的waw叙述式不是一个时间回顾的例子,而是一个正常的、序列用法的waw叙述式。
事实上,16-17节的两个释意waw叙述式出现在14-15节的两个顺序waw叙述式之后,把它们理解为对前面14-15节序列waw叙述式的支撑从解经的角度最合理。讲到16节开始的第一个waw叙述式(“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艾恩斯和克莱恩坚持这个waw叙述式不能用来表示时间:“下一节马上出现waw叙述式:‘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16节)。如果waw叙述式总是代表顺序,这句话就必须是指时间顺序上在14-15节之后的事件。”[47] 一方面,我能够同意他们的观点,即waw叙述式不总是序列用法,并且在创造叙述中有几个例子显然不是顺序的。前面的表格显示,不是创世记载里所有的waw叙述式都是顺序的用法。我的表格显示55个waw叙述式中46个是顺序的,8个是释意的,1个是表示结果的。
另一方面,我完全不同意艾恩斯和克莱恩的结论:“所以,查考圣经的人不能用创世记第一章有waw叙述式作为证据来把它读成严格的时间顺序。”[48] 他们的结论言过其实。为何查考圣经的人不能用waw叙述式来维护顺序的读法?创世记1:1-2:3中的46个序列waw叙述式表明叙述的主线是由这个序列构造来推进的。尽管在一连串waw叙述式的序列用法中有9个例外(可以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地识别出来),这些例外并没有否定这一语法构造的一般功能。事实上,占主导地位的46例waw叙述式序列用法毫无疑问地表明经文应该读成是时间顺序的。
因为16-17节的两个waw叙述式是释意的,16-17节给出15节(“然后事就这样成了”)的细节,提供具体的史料并显示命令是马上成就的。与14-15节的命令一致,16节开始的释意waw叙述式(“神说”)和17节开始的waw叙述式(“神把它们摆列”)明确了14-15节的内容。16节指明14节的“光体”是太阳、月亮和星宿,17-18节说明这些光体摆列在“天空”并重申14-15节里陈述过的它们的三重功能。[49] 这个创造日的结构格式以及waw叙述式的使用反映出第四日是第三日之后的推进,16-17节中的两个释意waw叙述式提供了14-15节命令的细节和成就的顺序,第14-19节不是第一日的重述。
此外,尽管waw叙述式展示创世周是一个字面的记载,但是框架理论立场认为那些重复的语言否定了对创世记1:1-2:3的字面解释,果真如此吗?
重复语言和叙事
创世记1:1-2:3里55个waw叙述式的一致使用反映出这段经文的内涵是真实的历史,是在包括第一个安息日的七个连续的字面的日里顺序地简述神的创造作为。创世记载的实质表示框架理论所称的第1-3天“受造界国度”和第4-6天“受造物君王”之间的对应并没有其支持者所主张的那么明朗和对称。尽管框架理论的两个三日没有令人信服地解释创世记载的细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世的叙述没有格式化。创世记的作者使用了重复的语言,例如“神说”(第3,6,9,11,14,20,24,26,28,29节),“要有”或同等的命令(第3,6,9,11,14,20,24,26节),“然后就有了”或“事就这样成了”(第3,7,9,11,15,24,30节),“然后有晚上,有早晨”(第5,8,13,19,23,31节),[50] 这都反映了一种希伯来叙述的格式化。框架理论支持者和近期创造论者在某些层面上是一致的,即经文有一些重复的语汇,显示其叙述的格式化。
支持和反对框架理论的人的分歧在于如何解释这种格式化的叙述。克莱恩在描述了创世记载的文学风格之后补充道:“不过,这半诗歌的风格应该让解经的人预料到在这个对宇宙起源的真实历史记载中夹杂了一些比喻性的东西。”[51] 尽管克莱恩称这个记载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他却用“半诗歌的风格”在其中找出比一般的叙述多的“比喻性”元素。相反地,尽管邓肯(Duncan)和霍尔(Hall)也认识到创世记载有格式化特色,却坚称它“的写作有许多典型的字面历史记载的标志,并且,整本圣经都把它当成是历史。”[52] 皮帕(Pipa)称之为“颂赞散文”,但坚持创世记第一章和之后各章用的是同样的历史体裁。[53] 从释经学的角度,框架理论的“半诗歌风格”,或其支持者所用的无论何种类似的描述,都是企图让框架解释的人把经文的关键方面肆意解释为比喻。结果是,框架理论的推崇者所使用的这种方法容许他们去迎合一个古老地球的模型。从相反的解经立场出发,尽管年轻地球创造论者认识到这段经文有重复的文字细节,是格式化的,但是他们字面地解释这段经文,和解释创世记中其余的史料一样。他们认为无限的、创造天地和语言的主宰可以用一种连贯的、精美的体裁写下他独创造作为的精确历史叙述。
更直白地说,很清楚,框架理论的支持者尽量在创世记载中找出更多的“比喻性的”元素,其目的就是寻找理由以抛弃对时间标志的字面解读,而转向比喻性的释经。框架观点认为如果按字面来解释创世记载,即创世的前三日都没有太阳,那么每“日”及其附带的“晚上”和“早晨”都不可能是字面的。[54] 反对非字面解释创世周的是神自己,他在第一日创造了光和暗之后,“就把光暗分开了”(创1:4)。可以从第五节找出日的定义:“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简言之,创世周的每一日的定义是“一段光暗分开的时间,”[55] 而不是框架理论的支持者们用以讽刺对创造周的传统字面解释的“太阳”日。[56]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得解释创世记载的重复元素可以合理地与创世记1:1-2:3的传统字面解释相调和。当摩西寻求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创世的事件时,他的史料的文学形态必需受制于两个因素:创世周真实发生的事件和神所赐给的解释。很显然在创世记载中创世记1:1-2:3的细节是神直接启示给人的,最早可能是亚当,最晚可能是摩西,然后摩西准确地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创世周真正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摩西如何使用这些资料,而他的神学信息决定了他如何选择和编排这些资料。重复是他写作创世叙述的风格;不过他既没有僵硬地使用重复的元素,也没有用它来破坏创世周的历史实质。[57] 经文中的重复元素形成了一个大致模式,为描述神在每一日的创世作为提供了纲领。
这个结构格式有几个共同的因素。每一日神的创造作为及其终止是通过一个五个步骤的结构来总结的:神发话(“神说”),命令(“要有”,或与之等效的 “水要多多滋生”等),[58] 成就(“就有了”,“事就这样成了”,“神造了”,等等),评价(“神看是好的”),[59] 然后两重的结语(“有晚上有早晨”,头一日,等等)。[60] 除了第1-2节(神在第一节中描述了他的第一个创世作为,在第二节中描述了地的初始状态),每一日的创造作为都是以一个waw叙述式开始,“然后神说” (wayyō’mer ’ĕlōhîm),以两个waw叙述式结束,“然后有晚上[wayehî ‘ereb]然后有早晨[wayehî bōqer]”,随后是日的序数。
这个结构格式强调每天的关键作为,而waw叙述式顺序地推进每一日的事件,并在以一对并置的含序数的短语来结束每天后,引入另一个waw叙述式,“然后神说”(wayyō’mer ’ĕlōhîm),而进入下一日。在对创世记载的字面理解中,这个五步的结构方案是与waw叙述式的使用整合在一起的。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创世记1:1-2:3的叙述主线是由waw叙述式来推进的。尽管16%的waw叙述式不是顺序性的,但顺序性的84%为创世周的字面解释而不是话题性解释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按时间顺序的记载
创世记载不仅是按顺序编排的,而且有时间标志。创世记1:1-2:3的时序性有赖于对创造周之“日”的字面历史解释。因为多位作者已经为这一记载中“日”的字面解释做出了辩护,[61] 我们只是简短地总结一下证据。
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当名词yôm (“日”)用作单数而且不是在一个复合语法构造[62]里时,它总是指正常的字面意义上的一日。Yôm在希伯来文旧约中用了2304次。其中1452次是单数形态。[63] 在创世记1:1-2:3中Yôm用了14次,13次是单数,只有一次是复数(第14节)。[64] 这唯一的复数使用并不与我们所理解的正常日相抵触。在1:14中的用法与我们的论点是一致的。尽管1:14这个复数的日很清楚地不是指创世周里任何具体的日,而是特指天体的运动,但正是天体的运动让人可以量度字面的日和年,辨认记号和节令,都是按照神所宣告的目的。这里的“日子”都是寻常的24小时! 回到我们所说的创世记第一章13次单数的“日”,这种没有延伸意义的“日”的单数用法在创世记、摩西五经、以及整本旧约圣经都是一致地代表字面的24小时。[65]
其次,因为创世记载中的“日”是由“晚上”和“早晨”限定的,所以每一日都应该字面地理解。包含这两个名词的子句,“然后有晚上有早晨”,与带序数词的每一日(1:5,8,13,19,23,31)并列。“晚上”和“早晨” 无论是与“日”一起使用(在创世记第1章的6次之外还有19次),还是前后没有“日”字(38次),这两个词一贯都是指字面的日。“晚上”和“早晨”最好理解为每一个创造日里在神歇了那一日的造物工作之后的夜晚的开始和结束。晚上到早晨的夜晚循环也反映在申命记16:4对逾越节仪式的描述中:“在你四境之内,七日不可见面酵。头一日晚上所献的肉一点不可留到早晨。”若是这样解释的话,创世周的每一日都以“晚上-早晨”结束。Waw叙述式的使用和每一个包含晚上(“然后有晚上”)和早晨(“然后有早晨”)的子句都表示在一个创造日结束之后的下一个事件是夜晚,然后紧接着的下一个重要事件是早晨。[66]
再者,出埃及记20:8-11和31:14-17支持字面历史的日的解释。例如,出埃及记20:8-11的背景是神给以色列颁布十诫,具体地说,是第四条诫命(第11节)要求以色列守安息日为圣。神设立这条诫命是根据他在创世周所定下的模式,“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显然,摩西想到的是字面的六日,而且第七日也是二十四小时的一段时间。
最后,既然yôm (日)在创世记1:1-2:3中通常在前面都加了一个数字,那么每一日必须是一个字面意义的日。每次摩西总结那一日神的创造工作,yôm 这个词前面都加了一个数字——“头一日”(第5节),[67] “第二日”(第8节),等等。在旧约里当yôm 是与一个数字一起用时,它的意思从来不是比喻性的。这种yôm 加上数字的用法在民数记第7章有清楚的展示。在那里,在连续的字面的12天里,每一个以色列支派的领袖为献祭把自己的供物送到耶和华面前,尽管这段经文的开始(7:10)和结尾(7:84)都用了一个非字面的beyôm (“当” or “那时候”) (与创2:4一样)。如此,“日”前面加上一个数字形容词很清楚地是指字面的一日。[68] 这一点的结论就是,顺序的数字和日一起使用,明确地宣告了时空世界的第一周是顺序编号的字面的七日。
总结对框架理论第一个论点的评估,创世周应该字面地解释,因为它里面满是序列用法的waw叙述式。我也指明经过修辞的叙述是与字面解释创世周的观点兼容的。与框架理论的六个比喻性的工作日框架相反,我的论点是,对创世记载在神学和解经细节上一致的解释,会支持把这段经文理解为按时间顺序的记载。简言之,这三个论述表示框架理论的第一个前提没有一致的解经学支持。那支持框架理论的其它论证有多少实质内涵呢?
创世记载受制于自然过程
尽管有一些框架解释者没有把这点当成是必要的,但是跟从克莱恩的人却是这样提倡的。作为第二个主要论点,有的框架解释者证明神在创世周是使用天然的过程[69] 来创造的。
解释
神在创世期间只使用了天然过程的论据是,创世记2:5是建立在这个预设上的。这种立场的主要倡导者是克莱恩,他说:
“神在地上开启植物生命之前先预备好了一个环境,以便不用避开次生的方式,也不必使用诸如奇妙受精法这样的特殊方式来维持这些植物的生命。创2:5没有明说的前提显然是,在创世期间神的定律已经在运作,任何读者都可以认出这些过程在他当时的自然界是正常的。”[70]
这意味着“神护理的模式在创世期间和其后有一个连续性原则”。[71] 因为字面解释创世记第1章要求神在创世周使用超凡的方式,[72] 字面解释和“因为还没有降雨”的论点是冲突的。如果克莱恩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创世记2:5不允许得出【创世记第1章中的】叙述次序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的结论。”[73]
评价
不应该预设创世记2:5“未明说的前提”是创世期间受制于自然过程,因为这节经文的背景不是要描述整个创造周是如何控制的,而是描述当创造周的第六日神创造承载他的形象的人作为副手来掌管全地时,受造界的实际状态如何。克莱恩关于创世记2:5的预设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样的解释与两个背景不合: 紧接的上下文和创世记2:4-25的背景。
创2:5紧接的上下文
摩西在提供了一个对创世记1:1-2:3中创世周七日的概述之后,他使用了创世记中11个tôledôt标题的第一个把读者带回第六日,为的是更详细地解释人的受造和在伊甸园的安置。在2:4-3:23的经文中有35次使用了神的复合名称,’Elōhîm Yahweh, 耶和华神,展示了创世记2-3在背景上的紧密整体性。tôledôt 标题和’Elōhîm Yahweh都反映出一个清晰的背景转移,聚焦到神完美的创造后来怎样了。[74] 2:5的背景很清楚地反对克莱恩的断言,正如巴特勒(Butler)尖锐地指出的:“拒绝接受克莱恩对创世记2:5的理解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他的解释与创世记2:4-3:24的背景不符,该背景是由创世记2:4的toledoth定式锁定的。创世记2:5并不是像克莱恩所理解的那样指向创世记第1章的创造过程,而是指向已经完成的、预备着让人来居住和管理的受造界。”[75]
解经的人在创世记2:5-6遇到好几个难题。[76] 尽管本文的目的不容我检视这几节经文的所有难题,但还是有必要展示5-6节的句法本质是为第7节的主题,即人的形成,提供一个背景。[77]
创世记2:5-6包含了六个子句。其中四个是间接的子句,第五节中的一个是明确的因果子句,[78] 第六节的最后一个是由waw叙述式加上动词的完成式引出的。[79] 这些间接子句很容易辨认,因为每个都是以一个简单的waw连接词加上一个非动词开始。[80] 为了演示waw的间接用法,我在下面的编排中插入了带括号的waw:
5野地还 [ waw]没有草木,
田间的菜蔬还[waw]没有长起来;
因为耶和华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
也[waw] 没有人耕地,
6但 [ waw]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
不是所有的解经家都把这四个间接子句看成是对等的。具体的问题是在第五节的最后一个子句,“也[waw] 没有人耕地。”这个子句是在前面的因果子句之外,与另外三个waw子句对等(如我们上面的经文安排所示)呢?还是与前面的因果子句(“因为耶和华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 对等?[81] 因为第四个子句开头的waw连接词暗示了与前面的因果子句在句法上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我倾向于后面这种理解,认为第四子句和表示因果关系的第三子句是对等的。这就表示,第五节后面这两个子句给出了第五节前半节所描述的缺少植物的两个理由:没有雨和没有人耕地。然后第6-7节解释这两个欠缺是如何弥补的:神提供了水源(第6节)并造了人(第7节),而人成了第7-25节叙述的焦点。神对这两个欠缺的解决表明他还没有完成创世周。不过,我承认解经家们在子句的编排上有分歧,两种观点都可以找到合理的依据。[82]
明确无误的是,无论解经的人对第五节里子句的编排持哪种观点,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第5-6节是为第7节提供一个背景,而不是在陈述神在创世周运作的模式。例如,韦斯特曼(Westermann)写道:“这第一部分的结构很清晰而且容易解释:第4b-6节是前因,第7节是主题。”[83] 汉密尔顿(Hamilton)解释说:“第4b-7节在希伯来文中是一个长句,包含一个条件子句(第4节后半节),一系列的间接子句(第5-6节),和一个归结子句。” [84] 尽管这两种对第4-7节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在细节上不同,但二者都把第7节中的造人当成是第5-7节的主题。换一种方式来说,与从第7节开始的21个waw叙述式对照,第5-6节的六个子句在语法上不是顺序的,而是为第7节主要子句的动作(“然后耶和华神[wayyîtser]用地上的尘土造人”)提供一些相关的情况。[85] 在圣经希伯来文中,waw叙述式是在它所控制的子句的首端。wayyîtser不仅开始了第7节的第一个子句,而且与第7-9节一系列waw叙述式一起开启了主线叙述序列。[86] 第5-6节的六个非顺序子句与第7节以waw叙述式开始的引入子句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看:
5 野地还 [ waw]没有草木,
田间的菜蔬还[waw]没有长起来;
因为耶和华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
也[waw] 没有人耕地,
6也 [ waw]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
7然后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wayyîtser]人。
尽管第7节的用尘土造人无疑与第5-6节有语义的连接,叙述的主线却是从wayyîtser 开始的,然后第7b-9节的5个waw叙述式鱼贯而出。第10-14节的段落打断了这个waw叙述式的序列,以一系列间接子句来描述神在第8节建园安置人的东方伊甸的灿烂光景。这一段落聚焦在从伊甸流出的四道河流,是为第15节[87] 的下一个waw叙述式做准备。第15-25节的15个waw叙述式重新回到系列叙述。毋庸置疑,第5-6节是为下面的叙述布置背景,而不是支持克莱恩的“未明说的预设。”
创世记2:4-25的背景
创世记2:5是第5-6节6个非顺序子句的一部分,作为背景引出第7节人的创造:“然后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第7节的创造作为是用三个waw叙述式动词来概述的(“造 [wayyîtser],” “吹” [wayyippakh], “成了” [wayhî])。如前面指出的,在希伯来原文中,这些waw叙述式的每一个都推进叙述的序列。在这节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动词序列的逻辑:耶和华神首先用“地上的尘土”造人,然后他“将生气吹在人的鼻孔里”,最后“人成了有灵的活人。”虽然这种语法构造不一定描述严格的动作序列,但其动词形态的主要功用在于顺序。轻忽了创世记2:4-25中waw叙述式的顺序性力度就会有利于一些框架理论支持者的辩词,说这一段是话题性的记载。虽然这段经文里有几个waw叙述式不属于严格的顺序用法,但大多数是顺序性的,这些动词描述了创世周第6日的一系列活动。
节 |
序列WC |
重启WC |
过去完成WC |
因果WC |
7
|
然后耶和华神造人
然后吹气
然后他就成了 |
|
|
|
8 |
然后耶和华神
立了一个园子
然后他安置 |
|
|
|
9 |
然后耶和华神
使……生长 |
|
|
|
15
|
|
耶和华神又带来那人
又把他安置在伊甸园 |
|
|
16
|
然后耶和华神
吩咐说 |
|
|
|
18 |
然后耶和华神 |
|
|
|
19 |
然后把它们带到 |
|
那时耶和华神
已经造成 |
|
20 |
然后那人给起名 |
|
|
|
21 |
然后耶和华神
使他沉睡
然后他就睡了
然后他取下一根
他的肋骨
然后他合起肉 |
|
|
|
22 |
然后耶和华神造成了
然后他领她 |
|
|
|
23 |
然后那人说 |
|
|
|
|
|
|
|
|
25
|
然后神说
|
|
|
因此夫妻二人赤身露体 |
如前面提到创世记1:1-2:3里waw叙述式的用法时所指出的,这个动词形态提供了推进系列叙述的基本框架。尽管在创世记2:4-25中的waw叙述式有不同的用法,但这21个waw叙述式中的17个序列用法形成了这一段叙述的主要骨架。为了讲清这一点,我对NASB英译本(中文和合本)里的这21个waw叙述式做了整编。这些waw叙述式有四种用法:17个是序列,两个是重启,一个是过去完成式,还有一个是因果。在下表中,我给17个序列编排的waw叙述式(表中“序列WC”)加了一个粗体的“然后”,给两个重启用法加上粗体的“又”,给过去完成式加上一个粗体的“那时”,给因果用法加上粗体的“因此”。
对创世记2:4-25里waw叙述式的观察
有几件事应该观察到。首先,如前面提过的,主线叙述是从第7a节开始,随着是第7b-9节中的5个紧凑的序列waw叙述式,这个序列被5节经文(第10-14节)打断,然后在第15节以两个waw叙述式重启,最后以第16-25节的13个waw叙述式结束。其次,既然主线叙述序列是从第7节开始的,如我们已经指出的,这提示第4-6节组成了第7至第25节的叙述单元的背景信息。其三,主线序列的事件是由17个序列waw叙述式推进的,这表示该段落是循序渐进的历史叙述。其四,第15节的两个waw叙述式有重启的功用。尽管它们与第8节里的第五个waw叙述式(“安置”,wayyitta‘)形成一个序列,但它们与第9节里的第六个waw叙述式(“使……生长”,wayyasmakh)却形成不了严格的序列。其五,第25节里最后的一个waw叙述式(“因此【夫妻二人】是”,wayyihyû)结束了这一个单元。[88] 之前在第23a节的前一个waw叙述式(“然后【那人】说”,wayyō’mer)表达了亚当看到从他的“肋骨”造成的女人的欣喜之情。与亚当刚刚命名的动物相比,女人乃是从男人造的,是他真正的配偶。[89] 故事以第二十个waw叙述式推进到第23节;不过,第24节的评论中断了故事,把创造的婚姻条例应用在亚当和夏娃的后裔上。作为整段叙述,尤其是第23a-24节的延申,第25节的最后一个waw叙述式以其因果用法结束了这一段经文。[90] 其六,尽管第15节两个waw叙述式的重启用法和第19节的一个过去完成式用法看起来会给我对创世记载的解释带来问题,但它们很容易与序列的叙述相调和。既然waw叙述式的著名难题是围绕着这三个waw叙述式的用法,那就有必要对它们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创世记2:15里waw叙述式的重启用法
大多数解经家承认创世记2:15的两个waw叙述式重启了第8节的叙述线。[91] 但是,框架理论的支持者试图由此展示非序列waw叙述式的存在,从而暗示其它的waw叙述式应该当成是话题式的而不是序列性的。[92] 艾恩斯和克莱恩引用第15节和其它几个例子就得出结论说,“如此,为着话题编排的目的而使用的时间回顾看起来是创世记的一个关键结构设计。”[93] 尽管waw叙述式有时可能反映的是时间回顾,但是他们的结论以偏概全,破坏了waw叙述式正常的序列本质。
既然创世记第2章的背景清楚地表示第15节是重启第8节的叙述线,两个序列动词都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回顾。无论如何,这个回顾是受其前后文限制的。艾恩斯和克莱恩没有指出的是这两个waw叙述式是受限于一个背景,就是17个序列用法的waw叙述式所定下的。就是说,第15节的两个叙述式所隶属的实际时间序列控制着这个时间回顾。再复习一下,这段经文的叙述线从第7节的第一个waw叙述式开始,然后由第7b-9节的5个紧凑的waw叙述式推进。在第7节里3个描述人受造的waw叙述式之后,第8-9节的下面3个waw叙述式描绘神在伊甸设了一个园子,把人放在园子里,并用各种美丽营养的果树装扮这园子,也包括在园子中间的生命树和知善恶树。在一段描述伊甸园之华丽的插叙之后,第15节的两个waw叙述式重新回到叙述主线,重复并扩充第8节的waw叙述式(“[然后他]安置”,wayyāśem)。所以,把这两个动词看成是重启的复述是更合宜的。
创世记2:15是重启复述这个文学手段的良好范例。就此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第15节的两个动词(“带来” [wayyiqqakh] 和“安放” [wayyannikhēhû])和第8节的第二个waw叙述式(“安置” [wayyāśem])有语义上的重叠。[94] 词汇的语义重叠反映了某种重复。因为第15节的两个动词继续了第8节的序列,这就是序列线的重启。摩西用重启复述表明了第15节的序列与该记载中的整体序列的关联。
既然把第15节的waw叙述式看作重启复述,这就表示这两个动作并不反映一个严格的时间顺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叙述序列摒弃了时间顺序的约束。[95] 第15节的两个waw叙述式依次序重启了叙述的主线。另外,尽管第15节的waw叙述式不是序列性的,但2:7-25的17个序列waw叙述式已经确立了这段经文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所以,这两个重启性的waw叙述式不是问题,因为它们的实际功能和17个序列waw叙述式是一样的。
创世记2:19里waw叙述式的过去完成式用法
用来支持以话题方式解释创世记2:4-25节的第三个waw叙述式是在第19节的上半节(“[耶和华神] 已经造成,” wayyîtser)。在许多英文译本的叙述线里,创世记2:19a是一个时间序列的一部分。中文和合本是这样展示第18-19节的序列的:
18耶和华神说[waw叙述式]: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19 耶和华神用土造[waw 叙述式]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把它们都带到[waw 叙述式]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我在第18-19节的3个有关动词后面用方括号标明waw叙述式。我们应该观察到第19节开始的waw叙述式在一些英译本被翻译成过去式,与第18节及第19b的另外两个waw叙述式一样。KJV,NJKJ,ESV,NRSV,NLT和NET BIBLE译本都用过去式来翻译wayyîtser,“造”。这些译本对这两节经文的翻译反映了如下的一个叙述序列:
1)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
2)耶和华神用土造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
3)耶和华神把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好让他命名。
在第18-19节的序列之前,叙述的链条是以第7节人的被造开始,然后是第8-9节造伊甸园。在第18-19节的序列之后,第22节女人从男人被造。根据创世记第2章表面的序列,走兽和飞鸟的受造是在第7节男人被造之后,在第22节女人被造之前。这样来读的话,对序列的理解就和创世记录里的顺序冲突。第5天神造了鸟类(创1:21-22),第6天神开始造了野兽、牲畜和昆虫(第24-25节),最后造了男人和女人(第26-28节)。如果把wayyîtser译成过去式,创世记2:4-25的序列看起来就和1:1-2:3的编排相矛盾。我们来查考一下对这个著名的矛盾的两种解决方法。
一个解决方法是一些框架理论支持者提出的,宣称用话题的方式来解释创世记2:4-25可以解决这个矛盾。这一立场提议,如果把wayyîtser看作正常的、表达时间顺序的waw叙述式,那么人就是在走兽和飞鸟之前被造的。[96] 然而,因为人在走兽和飞鸟之前被造与创世记1:1-2:3按时间顺序读出来的飞鸟和走兽在人之前被造相矛盾,所以把wayyîtser译成过去式就表明这个记载应该读成是按话题记录的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根据克莱恩的框架理论立场,以时间顺序来读2:19的序列动词和第15节的两个waw叙述式,是与1:1-2:3的字面序列不一致的。[97] 根据艾恩斯和克莱恩的说法,创世记2:4-25的记载有几处序列动词表示的是时间回顾,这就表明创世记1:1-2:3叙述的事件并不对应这些经文字面上所描述的实际序列。[98]
第二个也是更可取的解决方法是把创世记2:19a的第一个序列动词,wayyîtser,当成是过去完成式,“已经造了”。用过去完成式来理解,不仅2:4-25按时间顺序的读法可以保留,而且这一记载也与1:1-2:3的字面解读保持了一致性。[99] 这种观点认为,在一系列序列waw叙述式的中间,wayyîtser可以翻译成过去完成式,“已经造了”,反映一个在时间上发生在2:4-25的主线序列之前的活动。[100] 尽管许多英文译本用过去式翻译第19a节:“Out of the ground the Lord God formed. . .” (耶和华神用土造……),NIV译本却用过去完成式翻译第19a节:“Now the Lord God had formed out of the ground . . .” (耶和华神用土已经造了……)。在这个上下文中,NIV译本最好地保留了1:1-2:3 和2:4-25之间的一致性。[101]
与创世记2:15中的两个waw叙述式一样,第19节中的wayyîtser是时间回顾的一个例子。但这两处经文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时间回顾。第15节的序列动词是受到第4-25节的叙述序列限制的,最好把它们当成是重启复述。而第19节的时间回顾超越了2:4-25的内容,回顾到1:1-2:3的内容,所以最好把它看成是过去完成式的一例。[102] 有各种标准可以用来显示一个waw叙述式的过去完成式用法,例如一个序列性的动词开始一个新的节段。[103] 创世记1-2的背景反映了另一个决定一个动词是否是用作过去完成式的标准。这个方法被柯林斯称为“指称对象的逻辑”。[104] 在这一方法中,上下文的背景决定一个waw叙述式动词所描述的事件是否发生在前面一个动词描述的情况之前。[105]
在一些框架理论支持者的眼里,把创世记2:19里的waw叙述式当成过去完成式不是一个明确的句法选项。但是这个想法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过去完成式可以用在一个序列的waw叙述式动词中间来标注一个动作发生在这个叙述序列之前。创世记12:1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根据11:31的序列动词,亚伯兰和他的父亲他拉已经离开了迦勒底的吾珥,向迦南进发,并已经在哈兰住下。不过,12:1开始的waw叙述式并没有继续推进时间线,而是提供一个追叙,讲到神最初告诉亚伯兰离开美索不达米亚的父家,这是在迁到哈兰之前(参创15:7和徒7:2)。主线序列进一步被第1b-3节的一系列子句打断,包含了神对亚伯兰的应许,然后叙述的序列在第4节继续。与这个过去完成式用法一致,NIV译本把第1a节翻译为:“耶和华曾经对亚伯兰说过……”。[106] 尽管摩西有其它的句法选项来传达过去完成式,但在这个例子中,他偏爱的句法是用一个waw叙述式来表达以前发生的动作。
总结这一段对2:4-25中的waw叙述式的讨论,第15和19节的三个反映时间回顾的叙述式没有提供理由要把整个叙述序列解释为一个非时间顺序的记载。这一段叙述序列的性质应该由这三个waw叙述式的例外用法来决定呢,还是应该由17个正常用法决定呢?既然第15和19节的waw叙述式是与另外17个展示waw叙述式的正常序列用法的waw叙述式相关联的,创世记2:4-25就应该理解为一个按照时间顺序的记载,其中有三个时间回顾的例子。决定这段经文的是17个序列waw叙述式的主线序列。归根结底,这肯定不是21个没有时间顺序的waw叙述式。
总结这一段对框架理论提出的创世记载是受自然过程控制的评估,我已经演示了创世记2:5的紧连上下文和2:4-25的整体背景并不能一致地用来支持框架理论这样的论点。简短地延展一下我的评估,还有其它两处的圣经启示指出这个论点的脆弱本质:创世记1:1-2:3和更宽的圣经背景。首先,创世记1:1-2:3的记载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说神在这一周里的工作仅限于自然过程;事实上,具体上下文的证据恰恰相反:创世周完全是受超凡的过程支配。[107]
其次,圣经的整体也反对这种论点,因为在圣经历史中神并没有限制自己只通过自然过程来工作。例如,框架理论支持者坚持创世记2:5否定了神在第三日行神迹使地变干,[108] 因而否定字面解读创世周,这很清楚是与神行神迹使红海分开变成干地以便让以色列人可以从干地上以自然方式走过去(出14:21-22)相矛盾的。[109] 从理论上讲,创世周由自然过程掌控的唯一方法就是神在一纳秒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万有。[110] 但是,框架理论立场的中心点却与神瞬间创造正好相反。克莱恩论证说,如果自然过程掌管了创世周,这就暗示创世“周”牵涉的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不是字面的一周。[111] 更仔细地阅读创世记1:1-2:3的创世记载就会发现,更准确的说法是创世周是由超凡的过程掌控的,而且神同时也在受造界奠立了让它可以开始按照自然过程运行的条件。[112]
对框架理论的第二个论点评估的结论就是,认为创世记2:5中“未明说的前提”要求创世周完全由自然过程来掌管,这在解经学和神学上都站不住脚。与框架理论的观点相左,创世记2:5是在明确地为创世周第六日人的受造布置背景。所以,创世记2:5没有提供合理的证据来放弃对创世记1:1-2:3的传统字面解读。
第七日没有结束
框架理论立场的第三个关键立论就是创世周的第七日是永远持续的(至少是漫长而且还在继续的)一段时间。[113] 艾恩斯这样陈述:“这最后的解经学观察,也是最终敲定了【框架解释的】合理性的,就是第七日永远持续。”[114] 其他的框架理论支持者也使用这个论据。[115] 自从1996年以来,这个论据已经成为克莱恩更复杂的双计时器宇宙学论证的一个关键部分。[116] 无论第七日永远持续是克莱恩后来论证的主题还是辅助论点,[117] 它都为所有形式的框架理论立场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解释
如果第七日永远持续,那它就不是字面的、地球上的一日,而是一个比喻,反映天上的神圣安息时间。进一步,如果第七日是一个比喻,那么与这一日相关的前面六日也是比喻性的。[118] 根据克莱恩的说法,第七日“有一个时间的开始但没有结束(注意这里没有结尾的晚上早晨公式)。然而它被称为一‘日’,所以就是在告诉我们创世记载的这些日是寓意的。”[119] 据说有两个观察支持第七日没有结束。首先,创世周的六日的每一日都是以晚上早晨的公式结束,而创世记2:1-3对第七日的描述却省略了这个公式。艾恩斯这样陈述,“第七日是独特的,只有它没有结尾的晚上早晨公式,表示它不是有限的,而是永恒的。”[120] 根据布洛克(Blocher)的说法,这个省略“是故意的。在这样一段经过精确考量而写下的文字中,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121] 其次,希伯来书第4章里关于永恒安息的主题印证了对第七日的这种理解。[122]
评估
创世记2:1-3故意省略晚上早晨公式明确地表示创世周的第七日就是一个没有结束的天上的“日”吗?而且,把希伯来书第4章的永恒安息等同于创世周的第七日是符合圣经的吗?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第七日省略晚上早晨公式
布洛克断言,从这个故意省略而认定第七日没有结束是“最简单最自然的结论”。[123] 但是,我有六个理由说明为什么第七日没有结束的解释不可能是“最简单最自然的结论”。
首先,前面已经指出,晚上早晨的结尾是摩西描述创世周每一日的五重文学结构之一。这五重编排的其它部分在第七日也没有提到。摩西用这个五重的格式来简短而准确地表达了神在依次的、字面的六日里造了天、地和其中的万物。摩西不用这个五重格式的神学重点,是要用文学的方式表示第七日是神停止了创造活动的一日,[124] 这是创世记2:2-3中两次使用šābat(歇了)清楚地表示的。[125] 也就是说,省略结尾的晚上早晨是与省略这个五重格式的其它四部分相关联的。既然因为神已经完成了创造的活动,其它四部分已不再需要,那么这个结尾格式也不需要了。没有使用这个整体结构明显的原因是神在第六日之后就没有创造了。但是因为第七日是历史的、字面的一日,它跟前面六日一样有编号。
其次,晚上早晨的结尾还有另外一个修辞的功能,就是标记从一日的结束到下一日开始的过渡。如果第一周结束了,为着过渡而用晚上早晨来结尾就没有必要了。皮帕精确地总结了这个论点:
“‘晚上早晨’这个短语连接着正在结束的一日和下一日。例如,标志着第一日结束的那个早晨也标志着第二日的开始。如此,我们在第七日的结束没有看到这个公式,因为创世周已经完成了。”[126]
其三,用省略晚上早晨结尾来支持第七日没有结束是一个建立在沉默上的论据。[127] 创世记2:1-3既没有明说也没有暗示第七日是永恒的。创世记2:2a明说神创造的工作“到第七日[bayyôm haššebî‘î]”已经完毕。[128] 换句话说,神造物的工是在第七日之前而不是在第七日完结的。
其四,出埃及记里两处讲到安息日律例的叙事经文排除了第七日没有结束的解释。第一处是20:11,“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第二处是31:17,“这是我和以色列人永远的证据,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第七日便安息舒畅。”根据神一周的造物工作,两处经文都命令以色列人效法他的样式,六日做工,安息日休息(20:9-10;31:15-16)。这两处经文很清楚地是指人效法神在时间历史的第一周所设立的模式,即在六个连续的、正常的日工作,在字面的第七日休息,[129] 因此框架理论支持者企图逃避20:11的力量,断言说连字面解经的人都不得不把31:17里神“舒畅”当成是比喻,而不是当成字面意义的神舒畅。[130] 不过,神对歇了造物之工后愉快的反应,“舒畅”,并不表示造物的几日不是字面意义的。出埃及记31:17描述神“舒畅”显然是类比,这与神的本性有关,但这就表示创世的日子也是拟人化的吗?用神舒畅这一拟人的描述来排除对创世日子的字面解释,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131] 因为在神的本性和他造物之工的时间长短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圣经所确认的创造的时间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出埃及记20:11和31:17使用合理的比喻,明确地表示神不是按照天上的时间来造物,而是按照地上的时间。他在六个连续的、正常的日里创造了万有。这两节经文都使用了时间的状语宾格(“六日之内”)。这个语法结构用 “六日之久”来表明神造物之工所持续的时间。[132] 正如本杰明·肖(Benjamin Shaw)正确地指出的,这个结构“暗示这几日是正常的日,而且是连续的几日。如此,六日和第七日的“日”对安息日诫命是非常重要的。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类比,即,神在六段时间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也相似地在工作六日之后休息一日,而是因为神在六日里造物并在第七日歇了造物之工,我们也六日做工,第七日休息。”[133] 所以圣经的证据要求创世周的第七日是字面的一日。
其五,第七日必须是字面的一日,因为神赐福给它,定为圣日。如果第七日“没有结束”,这就意味着神不仅赐福它,定为圣日,而且他在这个没有结束的一日里因着创世记第3章的堕落而咒诅了地。从神学的角度,这是不可能的。
其六,“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创5:5)但是他生命的第一日是在第七日之前。如果这不是字面的,那么亚当到底活了多久,而我们又当怎样理解创世记5:5呢?再者,魏德孔敏锐地观察到,“我们必须接受第七日是字面的一日,因为在神把他们赶出伊甸园之前,亚当和夏娃活过了这一日。他当然不会在他赐福并分别为圣的第七日里咒诅地。”[134]
所以,第七日省略晚上早晨的结尾并不意味着这一日没有结束,或比正常的一日长。创世记2:1-3表明的是第七日与前面的六日(表现在神造物的活动上)实质上不一样。因为“到第七日”(创2:2-3)神歇了他的工。再者,因为第七日没有过渡到另外一日的创造活动,也就没有必要说“然后有晚上,有早晨,第七日。”第八日不是神造物的一日;它也不可能被当成是有超凡供应的一日。在第八日,受造的万有按照自然的过程充分地运作起来,而且亚当和夏娃也开始履行神让他们修理看守伊甸园的责任。创世记2:1-3根本没有暗示第七日是永恒的或有亿万年之久。
然而,对第七日的字面解释与希伯来书第4章里似乎将神永恒的安息与创世记2:2等同起来的经文是如何协调的呢?
希伯来书第4章里神安息的主题
有的框架理论支持者把希伯来书第4章里神永恒的安息与创世周的第七日等同。[135] 与框架理论的看法相反,有两个理由说明希伯来书第4章里的永恒安息不能与创世周的第七日等同。
首先,希伯来书第4章和创世记2:2的等同只有在创世记2:1-3暗示第七日没有结束的条件下才成立。既然如刚刚所讨论的,创世记2:1-3既没有明说也没有暗示第七日没有结束,那么这样的解释就不成立。希伯来书第4章从没有说创世周的第七日没有结束。事实上,用希伯来书第4章来证明创世记2:1-3里的第七日还没有结束是假设了需要证实的结论。在希伯来书4:3-11中,作者引用创世记2:2和诗篇95:7-11来警告不信。这段经文是一个在信心中忍耐的呼召。如果一个人不坚持忍耐,他就不能进入神永恒的安息。希伯来书中展示的永恒安息是基于一个与创世记2:1-3中神歇了造物之工的类比。希伯来书的作者把摩西省略晚上早晨的结尾作为一个神永恒安息的预表。
其次,创世记2:2-3里的安息和希伯来书4:3-11的安息属于完全不同的种类。创世记2:2-3的安息是神歇了造物之工。只有创造主能歇了造物之工。受造之物是绝对不可能经历这样的歇息的。然而,希伯来书4:3-11的安息却是神的百姓确实可以经历的,而且是属灵的安息。所以,在这两节经文中的“安息”不完全一样。框架理论的立场假设创世记第2章的“安息”和希伯来书第4章的完全一样。但是,框架理论支持者应该要证实它们是完全一样的,而不是假设这一点。因着创造主和受造物的区别,创世记2:2-3和希伯来书4:3-11之间唯一可能的关系是类比而不是等同。所以,希伯来书4:3-11证明神的永恒安息是从神在创世记2:1-3中字面的第七日的安息引申出来的类比。如此,希伯来书第4章并不排除创世周的第七日是历史的、字面的一日。
无论是第七日省略了晚上早晨的结尾,还是希伯来书第4章引用了创世记2:2,都不支持创世周的第七日没有结束或不是字面的一日。省略晚上早晨的结尾加上直接提到神歇了造物的工并赐福非但没有维护框架理论的第三个立论,反而表示第七日是具体的、字面的一日,是一周连续的、字面的六日之后的最后一日。
结语
在本章中,我评论了框架理论立场的三个主要立论。首先,框架理论立场的寓意解释认为创世周是按照话题编排成两个三日,这与创世记1:2-2:3的解经细节不协调,而且破坏了创世记载作为真实的历史叙述的文学本质。尽管创世记1:1-2:3有程式化地使用希伯来语的叙述,但是这个记载的主线叙述主要是由序列的叙事动词形态,waw叙述式,来推进的,这一事实无疑表明这是一个真正的叙述。当这个语法特征加上顺序编号的 yôm (天)并提及晚上和早晨时,摩西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创世记1:1-2:3是在时空世界中的第一个由字面的日组成的字面的周。
其次,克莱恩认为创世记2:5暗示创世周是由自然过程掌控,因而用“过程中的创造”来解释创世记第1章。然而与此相反,创世记2:5在它的语法背景里是为创世周第6日用超凡的过程造人而布景。创世记1-2的证据和圣经整体的含义都证实创世周的特点就是超凡的过程,在这一周里神用神迹设立并维持地球的状况,好让它在六日神造物之工结束后能够按照自然的过程运作,作为适合人和所有其它活物居住的地方。
其三,省略第七日晚上早晨的结尾,加上明确地提到神歇了他造物的工和神赐福第七日,配合对希伯来书第4章合适的解释,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框架理论把第七日解释为不会结束(或还在进行)的一段时间的结论。当我们仔细地在这一论证的圣经背景里面考察时,结果显示第七日是具体的、字面的一日,是连续的、字面的、神造物工作的六日之后的最后一日。
简言之,框架理论的推崇者们避开与创世记1-2章相关的圣经主题,却强调几个表面上的释经学考量。然而,他们对创世记载的另类解释并不是来自释经学资料和圣经神学的内含。真正的问题在圣经以外。直到最近两个世纪以前,正统基督教几乎都完全支持字面解释创世周。[136] 但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大部分的教会不假批判地接受了科学界的建制派关于亿万年“深度时间”的宣称。
沃特克,一个框架理论支持者,反映了“福音派”对现代科学的普遍观点:
“创世的日子也是严格历史记载观的难题。现代科学家们几乎全都认为一周创世是不可能的,而我们不能把地球科学的证据一笔勾销。与圣经的特殊启示一样,受造界的普遍启示也是神的声音。我们生活在 ‘一统世界’里,所有的真理都是统一的。”[137]
但是人所宣称的真理并不都是真理。年轻地球创造论的科学家们并不“一笔勾销”地质学的证据;而是挑战用自然主义的均变论来解释证据。沃特克基本上是把普遍启示简化成堕落的人对启示的认识。[138] 这样的思路不仅是把科学界所“认定”的看法等同于上帝在圣经里的启示,而且把主流科学界的观点提升到释经的权威,从而使对创世记载的寓意解读合法化。[139] 尽管沃特克的判断没有明确地提到地球的年龄,但他的立场是支持年老地球模型的。
更具体地说,克莱恩领头编织了一个对创世记载的现代重新解释,以容许年老地球的模型。尽管艾恩斯和克莱恩宣称接受框架理论的人不必拥护任何一个特别的地球年龄观点,[140] 但这个宣称是空洞的、误导人的。有三件事暗示框架理论真正“没有明说的前提”是年老地球模型。
首先,如果创世记2:5教导在1:1-2:3的创世期间只有自然过程在运作,那么这就意味着创世阶段牵涉一段漫长的时间,这正是克莱恩断言的。“创2:5反映的环境显然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它假定了创造主的动作远比想象的悠闲,对他而言,千年如一日。字面解释者所重建的宇宙学的节奏没有给创2:5的时代视角留下任何空间。”[141] 这当然是暗示年老地球模型。[142]
再者,当克莱恩说创世记载的传统解释造成了圣经和科学的冲突,他暗示了对现代科学观点的认同。[143] 事实上,与字面解释创世周相冲突的是与自然主义均变论对科学数据的解释和克莱恩对创世记2:5的解释。[144]
最后,克莱恩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先确认他接受圣经关于亚当代表人类的权威教导,然后他说,“在本文中,我倡导了一种对圣经宇宙学的解释。按照这种解释,圣经并不排斥现代科学关于非常古老的宇宙的观点,而且在这方面,圣经也不否定人是进化而来的理论。”[145] 归根结底,由进化论的年代所规定的年老地球模型,再加上它对于亚当堕落之前早已存在死亡和毁灭的要求,提供了孕育框架理论的温床。[146]
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框架理论的支持者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寓意地使用“日”、“晚上”和“早晨”吧?[147] 因为没有任何出自圣经的理由不把创世记1:1-2:3的时间标志当成是字面的,在我们的现代时代之前根本想象不出这个复杂的框架解释。这个时代的“深度时间”精神创造了一个有利于重新解释创世记载的哲学环境。塑造了这种解释的影响因素显然是来自圣经之外的,因为在圣经整体的背景中找不到任何对这个复杂的框架理论观点的支持。唯一能想到这个观点的做法是宣称创世记1:1-2:3的实际文字在历史上被错解了,一个新的开明的解经方案给出的才是正确的解释。这种开明的解经方案与“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是不相容的。归根结底,没有任何出自圣经的理由来接受框架解释。
所以,我的结论是,框架观点带来的释经学和神学问题比它所解决的还要多,而传统的字面理解给出了最一致的解释,也最符合与创世记前几章的背景相关的释经细节和与创世记1-2相关的圣经整体神学信息。作为一位促成年轻地球创造论再起的先驱,约翰·C·魏德孔博士在驳斥另一种对创世记1:1-2:3的非字面解释时的一句话很适合于用来结束本章:“很难想象圣经还能怎样说才能清楚地表达创世的日子是字面的日。‘若不是这样,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148]
[1] John C. Whitcomb, Jr. and Henry M. Morris, The Genesis Flood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 Reformed, 1961).
[2] John C. Whitcomb, Jr., The Early Earth, rev.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86).
[3] John C. Whitcomb, Jr., The World That Perished (Grand Rapids: Baker, 1973).
[4] John C. Whitcomb, Jr. and Donald B. DeYoung, The Moon (Grand Rapids: Baker, 1978).
[5] 本章是我以前两篇文章的缩合:“A 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eation Account (Part 1 of 2),” Detroit Baptist Seminary Journal 10 (2005): 19–67; 及 “A 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eation Account (Part 2 of 2),” Detroit Baptist Seminary Journal 11 (2006): p. 63–133.
[6] Noordzij 1924著God’s Word en der Eeuwen Getuigenis,对该书的总结和评论请参Edward J. Young, Studies in Genesis One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 Reformed, 1964), p. 43–105.
[7] N. H. Ridderbos, Is There a Conflict Between Genesis 1 and Natural Science, trans. John Vrien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7).
[8] Meredith G. Kline, “Space and Time in the Genesis Cosmogony,”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Christian Faith 48 (March 1996): p. 2.
[9] Meredith G.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20 (May 1958): 145–57. 也参Kline的后续文章, “Space and Time,” p. 2–15.
[10] 拥护框架理论的一大批学者都认为创世周的日是比喻性的,而这一“周”是一个用来按话题编排这些比喻性的“日”的隐喻。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主张框架解释的人都会使用我所列出来的三个主要论证。更精确地说,有些主张框架解释的人用创2:5来支持创世周受制于天然过程,其他人则不然。用创2:5来支持框架解释的主导是梅雷迪思·G·克莱恩(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45–157)。追随者包括: Henri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trans. David G. Preston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84), p. 53, 56; Mark D. Futato, “Because It Had Rained: A Study of Gen 2:5–7 with Implications for Gen 2:4–25 and Gen 1:1–2:3,”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60 (Spring 1998): p. 2–10, 13–17; Mark Ross, “The Framework Hypothesis: An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1–2:3,” in Did God Create in Six Days? ed. Joseph A. Pipa, Jr., and David W. Hall (Taylors, SC: Southern Presbyterian Press, 1999), p. 122–28; Lee Irons with Meredith G. Kline, “The Framework View,” in The Genesis Debate: Three Views on the Days of Creation, ed. David G. Hagopian (Mission Viejo, CA: Crux Press, 2001), p. 230; W. Robert Godfrey, God’s Pattern for Creation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 Reformed, 2003), p. 52–53.
不过也有多位框架解释者不用创2:5来支持他们对创1:1-2:3的文学框架的解释。参Mark A. Throntveit, “Are the Events in the Genesis Creation Account Set Forth in Chronological Order? No,” in The Genesis Debate: Persistent Questions About Creation and the Flood, ed. Ronald Youngblood (Nashville: Nelson, 1986), p. 36–55; 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aco, TX: Word, 1987), 19, 39–40; Victor P. Hamilton, The Book of Genesis: Chapters 1–17,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0), p. 53–56; Ronald F. Youngblood, The Book of Genesis,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1), p. 24–33; Bruce K. Waltke with Cathi J. Fredricks, Genesi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p. 56–58, 73–78; 及 R. Kent Hughes, Genesis: Beginning and Blessing, Preach the Word (Wheaton, IL: Crossway, 2004), p. 24–27.
[11]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57.
[12] Meredith G. Kline, “Genesis,” in New Bible Commentary, ed. D. Guthrie and J. A. Motyer, 3rd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 82; see also Ross, “Framework Hypothesis,” p. 114.
[13] Waltke, Genesis, p. 56.
[14]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227–28; Hamilton, Genesis, 119; Waltke, Genesis, 56; Wenham, Genesis 1–15, p. 6–7.
[15]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24.
[16] 同上,第224–25页。
[17] Ridderbos, Genesis 1 and Natural Science, p. 32.
[18] Ross, “Framework Hypothesis,” 120; and Godfrey, God’s Pattern, p. 40–41.
[19]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29–30.
[20]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p. 50.
[21]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56.
[22] 有的框架理论倡导者把创世叙述的时间标志称为比喻(如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40]; 和 Ross [“Framework Hypothesis,” p. 120]). 其他人把它们称为拟人的说法(如Ridderbos [Genesis 1 and Natural Science, p. 30];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p. 57]; 和 Waltke [Genesis, p. 77]).
[23] Waltke, Genesis, p. 56.
[24] 同上,第57页;Kline, “Space and Time,” p. 10.
[25] Waltke, Genesis, p. 57.
[26]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p. 52.
[27] 同上,第50页。
[28] Walter C. Kaiser, Jr., “The Literary Form in Genesis 1–11,” 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Old Testament, ed. J. Barton Payne (Waco, TX: Word, 1970), p. 59–60; and Gerhard F. Hasel, “The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Origins 21 (1994): p. 19–21. 框架理论的支持者也承认这一点。例如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32, 和 Hughes, Genesis,p. 26.
[29] Paul Joüon, A Grammar of Biblical Hebrew, 2 vols., trans. and rev. T. Muraoka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93), 2:390, sec. 118c.
[30] Bill T. Arnold an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84, sec. 3.5.1.
[31] Gary D. Pratico and Miles V. Van Pelt, Basics of Biblical Hebrew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192. 在本文中,我用waw叙述式这样一个缩写来代表希伯来文的waw这个连词用作一种未完成时态前缀的一种特别形态,这种时态是从古过去式衍生而来的。在实际的圣经希伯来语法中,有两种waw叙述式:waw叙述式作为未完成时态/过去时态的前缀和作为完成时态的前缀。第一种是最常见的,waw叙述式加上未完成时态/过去时态(这也称为waw对话式,waw逆向式,关联waw)。这种waw叙述式大概用于跟过去关联的叙述。第二种 waw叙述式是与完成式结合的。它可以用来指将来(对这两种形态的简短讨论,请参Thomas O. Lambdi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1], p. 107–9)。另外,waw叙述式加上完成式也常是继承前面动词的时态 (参 Bruce K. Waltke and M. O’Connor,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1990], p. 502–4).
[32] 这些waw叙述式的使用统计是我从Accordance 7.03 (OakTree Software, 2006)中得到的, 该软件可以从 www.oaksoft.com下载。
[33] John D. Currid, A Study Commentary on Genesis, Volume 1: Genesis 1:1–25:18 (Darlington, England: Evangelical Press, 2003), p. 39.
[34] 在这里,结果是前一个waw叙述式所产生的动作或状态。
[35] 这是过去时态的动作或状态。
[36] 参 Arnold and Choi,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84–85, sec. 3.5.1.
[37] 当创1:1宣告神创造了“天地”,这是指神在受造界开启时空连续体的第一个创造作为。天和地都是整体造出,但没有完成。天是暗的,没有天体,而地是空虚混沌、被水覆盖的球体,笼罩在天的黑暗之下(第2节)。创1:3-31的叙述序列描述神如何塑造并充满1-2节的天地。
[38]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21–24, 228–30.
[39] 参 Charles V. Taylor, “Syntax and Semantics in Genesis One,” Creation Ex Nihilo Technical Journal 11 (1997): p. 183–86.
[40] 各个不同的英文译本显示,根据上下文及可接受的英文风格,waw可以翻译为“and”,“so”,“then”,“thus”,“now”,等等。
[41] 参Joseph A. Pipa, Jr., “From Chaos to Cosmos: A Critique of the Non-Literal Interpretations of Genesis 1:1–2:3,” in Did God Create in Six Days? ed. Joseph A. Pipa, Jr., and David W. Hall (Taylors, SC: Southern Presbyterian Press, 1999), 188–89; and J. Ligon Duncan III and David W. Hall, “The 24-Hour View,” in The Genesis Debate: Three Views on the Days of Creation, ed. David G. Hagopian (Mission Viejo, CA: Crux Press, 2001), p. 28.
[42] Waltke and O’Conner,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551, sec. 32.2.2a.
[43] Lee Irons with Meredith G. Kline, “The Framework Reply,” in The Genesis Debate: Three Views on the Days of Creation, ed. David G. Hagopian (Mission Viejo, CA: Crux Press, 2001), p. 283.
[44]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222; 也参Futato, “Because It Had Rained,” p. 14.
[45] 参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21.
[46] 对第一日和第四日文字上的差别更完整的讨论,参我所著“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art 1),” p. 37–47.
[47]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Reply,” p. 283.
[48] 同上。
[49] 赋予天体的三重功能看起来反映出14-15节和17-18节之间的一个对称交叉结构(Currid, Genesis, p. 76)。
[50] 参 Wenham, Genesis 1–15, p. 6.
[51]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56.
[52] Duncan and Hall, “24-Hour View,” p. 35.
[53] Pipa, “Genesis 1:1–2:3,” p. 166.
[54]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56.
[55] Robert E. Grossmann, “The Light He Called ‘Day,’” Mid-America Journal of Theology 3 (1987): p. 9.
[56] 参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47.
[57] 无误论允许文学上的修辞,但是不允许牺牲真实事件的历史准确性,而且要求历史记载限定文学修辞的尺度。
[58] 在这个五步结构中命令部分的动词通常是命令性的,只有一个例外在26节,那里用的是祈勉性的,“让我们”。
[59] 第二日省略了神的评价,其解释参Pipa,“Genesis 1:1–2:3,” p. 176。无论摩西省略的理由是什么,这五步结构只是一个大致的编排。
[60] Young也沿用这个五步格式,只是稍微做了一些限定(Studies in Genesis One, p. 84)。这个五步格式也可以解释为6步(如Duncan and Hall, “24-Hour View,” p. 32)或七步(如Wenham, Genesis 1–15, p. 17–19)。
[61] 有几个例子,参 Whitcomb, Early Earth, 28–37; Duncan and Hall, “24-Hour View,” p. 21–119; Kenneth L. Gentry, Jr.,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 in Yea, Hath God Said: The Framework Hypothesis/Six-Day Creation Debate, by Kenneth L. Gentry, Jr., and Michael R. Butler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2), p. 33–66; Hasel,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p. 5–38; James B. Jordan, Creation in Six Days (Moscow, ID: Canon Press, 1999); Douglas F. Kelly, Creation and Change (Ross-shire, Great Britain: Mentor, 1997), p. 107–35; Pipa, “Genesis 1:1–2:3,” p. 153–98; James Stambaugh, “The Days of Creation: A Semantic Approach.” Creation Ex Nihilo Technical Journal 5 (1991): p. 70–78; 以及我的“Defense of Literal Days in the Creation Week,” Detroit Baptist Seminary Journal 5 (Fall 2000): p. 97–123.
[62] 我用“复合语法构造”来指下面几项:名词yôm前面紧连着介词,yôm用在较长的介词短语中并有动词紧跟其后,yôm用在称为建构-所有格关系的多词构造中,yôm用在复合构造中(yôm yôm)。参Hasel,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p. 23–24。
[63]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s.v. “יוֹם,” by J. E. Jenni, 2:526–272. Yôm 在摩西五经中使用了668次。其中单数形态用了425次。创世记中用了152次,其中83次是单数。
[64] Yôm 用在了创世记1:5(两次),8,13,14(两次),16,18,19,23,31; 2:2(两次)及2:3.
[65] Hasel,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p. 23–26.
[66] 如此解释“晚上”和“早晨”的根据见 Pipa, “Genesis 1:1–2:3,” p, 168; and Gentry,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 p. 36–39.
[67] yôm ’ekhad 这个短语可以准确地翻译为“一日”或“第一日”。这里用的是基数 ’ekhad (“一”), 而不是像民7:12(yôm ri’shon, “第一日”)里的序数 ri’shon (“第一”) ,情况有些复杂化,因为一个基数用在了一个很清楚的序数上下文里。也许摩西用基数 ’ekhad 是因为在创世周的第1日,他在定义一日为“跟黑暗分别的一段光照时间” (Grossmann, “Light He Called ‘Day,’” p. 9)。不过,’ekhad 在语义上有足够宽,可以用在像创世记第1章的系列背景中。关于’ekhad 的顺序用法,参Waltke and O’Connor,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274;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2 vols., rev. W. Baumgartner and J. J. Stamm, study ed. (Leiden: Brill, 2001), 1:30, 此后简称为HALOT; 及 Francis Brown, Samuel R. Driver, and Charles A. Briggs, ed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Clarendon, 1972, reprint ed.), p. 25, 此后简称为 BDB.
[68] Hasel 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yôm, ‘日’,一词与数字同用,在旧约出现了150次,总是指字面的24小时的一日”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p. 26.
[69] 天然的过程,也称为神的护理,是神维持和指导他的所有创造的非神迹运作。关于护理的讨论,请参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God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 Reformed, 2002), p. 274–88.
[70]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49–50. 因为福他托(Futato)的文章是建立在克莱恩的文章上的,他的文章目的是补充克莱恩,在提供了更多的对创2:5-7的解经细节之后,福他托用这些细节来展示其对解读创2:4-25和1:1-2:3的意义以及在创1-2中的神学意义(“Because It Had Rained,” p. 10–21)。本文的论证不需要对福他托的文章做全面的讨论,对这篇文章更完整的讨论可见于:Michael R. Butler, “The Question of Genesis 2:5,” in Yea, Hath God Said: The Framework Hypothesis/Six-Day Creation Debate, by Kenneth L. Gentry, Jr., and Michael R. Butler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2), p. 102–22; Jordan, Creation in Six Days, p. 235–45; Pipa, “Genesis 1:1–2:3,” p. 154–60; 及 McCabe, “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art 2),” p. 65–66, 79–81.
[71]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30.
[72] 非凡的护理通常称为神迹,是指神奇迹般地介入受造界。对神迹的讨论请参Frame, The Doctrine of God, p. 241–273.
[73]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154; 也参Godfrey, God’s Pattern, p. 52–53.
[74] 对创2:4以及对传统字面解释创世记第二章的意义更全面的展开,请参我所著“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art 2),” p. 69–76.
[75] Butler, “Question of Genesis 2:5,” p. 101.
[76] 参 Wenham, Genesis 1–15, p. 57.
[77] 对创2:5的解释的讨论,参Butler, “Question of Genesis 2:5,” p. 101–31.
[78] 这个子句是以因果连接词kî开始的。
[79] 如前面注33指出,waw叙述式加上完成式可以带上前面的动词的时间意味。创2:6的最后一个子句就是一例。在那里,waw叙述式加上完成式(wehišqah,“滋润“)带上重复前面未完成式(ya‘ălēh, “上腾”)的意义(参Waltke and O’Connor,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502–4).
[80] 对简单waw连接词间接用法的描述,参Arnold and Choi,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147.
[81] 例如,Allen P. Ross认为只有三个子句,第五节的最后一个子句只是附加在前面的因果子句上(Creation and Blessing [Grand Rapids: Baker, 1988], p. 119), Kenneth A. Mathews 也是如此(Genesis 1–11:26,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1996], p. 193).
[82] David Tsumura呈现了创2:5-6的一些难点,同时支持有四个对等的间接子句(Creation and Chaos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2005], p. 78–80)。
[83] Claus Westermann, Genesis 1–11: A Commentary, trans. John J. Scullion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4), p. 197. 也参Gerhard Von Rad, Genesis, vol. 1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61), p. 74–75.
[84] Hamilton, Genesis: Chapters 1–17, p. 156. 其他基本上跟从这个观点的解经者包括C. John Collins, Genesis 1–4: A Linguistic,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 Reformed, 2006), p. 133; Mathews, Genesis 1–11:26, p. 193; Pipa, “Genesis 1:1–2:3,” p. 157; William D. Reyburn and Euan McG. Fry, A Handbook on Genesis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7), p. 60; and Ross, Creation and Blessing, p. 119.
[85] 也参Francis I. Andersen, The Sentence in Biblical Hebrew (New York: Mouton Publishers, 1974), p. 86, 和 Tsumura, Creation and Chaos, 80; 和 Wenham, Genesis 1–15, p. 57.
[86] 也如 Alviero Niccacci, “Analysis of Biblical Narrative,” in Biblical Hebrew and Discourse Linguistics, ed. Robert D. Bergen (Dallas, TX: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1994), p. 187.
[87] 同上,第187–88页。
[88] 同上,第189页。
[89] 参 Mathews, Genesis 1–11:26, p. 218–19.
[90] Arnold and Choi,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85–86.
[91] 例如, 参 U. Cassuto,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Genesis: Part One—From Adam to Noah, trans. Israel Abraham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61), p. 121; Hamilton, Genesis: Chapters 1–17, p. 171; 和 Wenham, Genesis 1–15, p. 67.
[92] 如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19–24.
[93] 同上,第223页。
[94] 关于创世记2:15重启叙述序列的讨论,参Collins, Genesis 1–4, p. 133。Niccacci也把创2:15当成一例重启复述,不过他把这个用法限制在第一个序列动词“带来”(wayyiqqakh) ( “Analysis of Biblical Narrative,” p. 187)。关于重启重复的广义讨论,参Philip A. Quick, “Resumptive Repetition: A Two-Edged Sword,”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Textlinguistics 6 (1993): p. 301–4; 和 Randall Buth, “Methodological Collision Between Source Criticism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n Biblical Hebrew and Discourse Linguistics, ed. Robert D. Bergen (Dallas: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1994), p. 147–48.
[95] Young对于创2:4-25时间表与创1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讨论(Studies in Genesis One, p. 73–76)。
[96] 把wayyîtser 当成过去时,“造”,的支持来自S. R. Driver, A Treatise on the Use of the Tenses in Hebrew (Oxford: Clarendon, 1892), p. 84–89. Buth 提出了更多对翻译成过去时的支持(“Methodological Collision,” p. 148–49). 关于Buth的方法的更多信息以及一个纠错,参 C. John Collins, “Wayyiqtol as ‘Pluperfect’: When and Why,” Tyndale Bulletin 46 (May 1995): p. 128.
[97] 如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Reply,” 282–83; Ross, “Framework Hypothesis,” 123–26; 和 Futato, “Because It Had Rained,” p. 10–11.
[98]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22–23.
[99] 另一个认为创1:1-2:3和创2:4-25互补的看法,参Cassuto, Genesis, p. 129.
[100] Pipa, “Genesis 1:1–2:3,” p. 156.
[101] 创2:19提到的飞鸟和走兽也可能是神最初在第5天造鸟和第6天造走兽之后再造的一批特殊的飞鸟和走兽。这批走兽和飞鸟是亚当所命名的,它们在伊甸园有特别的角色。这样解释就跟创世记1:1-2:3没有冲突,而且 wayyîtser 可以保留过去时的功能 (“造” 而不是 “已经造了”)。对这个观点更多的支持参Cassuto, Genesis, p. 129 及 Hamilton, Genesis: Chapters 1–17, p. 176.
[102] 参 Collins, Genesis 1–4, p. 133–35.
[103] 同上, 第127–128页。
[104] Collins, “Wayyiqtol as ‘Pluperfect,’” p. 128.
[105] 同上,注40。
[106] 参Pipa, “Genesis 1:1–2:3,” 156–57. 关于waw叙述式的过去完成式用法的更多信息,参Waltke and O’Connor,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552–53.
[107] 例如,神的灵在创1:2中运行在被水覆盖的地上,超自然地保守了地,在1:26-28中神直接介入按他的形象造了亚当和夏娃。对这点更多的支持,参Pipa, “Genesis 1:1–2:3,” p. 164; 和 Butler, “Question of Genesis 2:5,” p. 123.
[108] 如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p. 152.
[109] Pipa, “Genesis 1:1–2:3,” p. 163. 再举一例,尽管神在大洪水中使用了超凡的过程,比如40天降雨在地上和裂开大渊的泉源,挪亚和他一家靠自然的过程建造方舟并在方舟中照顾了那些动物一年。再者,在新约中,基督行了许多的神迹,而他在自然的过程中长大,过着完全顺服的生活,满足律法的要求 (关于这点更多的讨论,参我写的 “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art 2),” p. 101–8.
[110] 也参 Michael J. Kruger, “An Understanding of Genesis 2:5,” Creation Ex Nihilo Technical Journal 11 (1997): p. 109.
[111]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3.
[112] 也参 Pipa, “Genesis 1:1–2:3,” p. 163; 和 Jonathan Sarfati, Refuting Compromise (Green Forest, AR: Master Books, 2004), p. 99–100
[113] Kline, “Because It Had Not Rained,” 156; 也参Irons,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An Exegetical Summary, Ordained Servant 9 (January 2000): p. 9–10.
[114] Irons,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 9.
[115] 如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p. 56, Hughes, Genesis, p. 26; Ross, “Framework Hypothesis,” p. 121–22.
[116]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0–11.
[117] 克莱恩的双计时器宇宙学并不是专门用于支持框架理论观点的论据,而是一个把框架理论的三个主要立论与克氏对圣经宇宙学的整体理解综合起来的解释,其目的是把创世记1:1-2:3的时间因素当成是天上的时间,因此我在本章中没有把它当作一个论据来呈现。关于克莱恩的双计时器宇宙学的讨论,参我写的 “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art 2),” p. 116–30.
[118]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0;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45–247.
[119] Kline, “Genesis,” p. 83.
[120] Irons,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 9.
[121]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p. 50.
[122]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0.
[123] Blocher, In the Beginning, p. 56.
[124] Gentry,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 p. 62.
[125] 更多讨论参我写的“Critique of the Framework Interpretation (Part 2),” p. 112–113.
[126] Pipa, “Genesis 1:1–2:3,” p. 168.
[127] Gentry,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1,” p. 62.
[128] 介词短语 bayyôm haššebî‘î 在一些版本中是被译成“当第七日“(如 kjv, nkjv, esv, nrsv, nlt)。因为介词 be 的语义范围包括“in,” “at,” “within,” “on,” “by” (HALOT, 1:103–5), 这种译法有词汇学上的支持。不过这种译法也有它的问题,因为它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它暗示神继续他的造物之工到了第七日的某个时候,然后神就完成他造物的工。nkjv的翻译展示了这种不确定性:“And on the seventh day God ended His work which He had done(当第七日,神完成了他所做的工)”。这个介词短语更好的翻译是“到第七日” (如 nasb, niv, tniv, hcsb, net bible)。这个翻译更优的原因是在第1节:“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在这个上下文中,这节经文表示神的造物之工在第七日之前就完成了;第2a节继续这个想法,“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 用“到”来翻译 be 是与它所修饰的动词kalah,“完毕” 相匹配的(BDB, 477–78)。不过,在第2节的下一个子句,同样的这个介词短语bayyôm haššebî‘î又出现了,而应该翻译为“当第七日”因为它修饰的动词shabat,“歇息”或“安息” (HALOT, 2:1407–9),强调神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第七日,歇了他的工作。nasb 恰当地把第2节的这部分翻译为“就在第七天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对这一节经文有用的讨论,参Mathews, Genesis 1–11:26, p. 177.
[129] 参 Hasel,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p. 28–30.
[130]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49–50. 艾恩斯和 克莱恩的要点是连“字面解经者”都承认出埃及记31:17里神的安息不能字面理解。两位作者强调“字面解经者”(即年轻地球创造论者)把出埃及记31:17里神的“安息”解释为比喻,却仍然坚持这个对神安息的非字面解释没有损害字面地守安息日的重要性。但是艾恩斯和克莱恩争辩说他们对创世的日的非字面解释也不损害安息日诫命的重要性。他们进一步引用第七日没有结束(同上,第250页)来支持这一论点。不过,如果如我前面所论证的,第七日是字面的一日,这个论点的支撑就不成立。再者,他们前面的一个要点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比较,因为在叙事文学中把拟人应用在神身上而且没有用在别的上面,并不能被用来排除字面理解原文的基本信息。例如,对神拟人的描述,观看(创6:12)、记念(创8:1)、闻(创8:21),并不废止对一年之久的全球性大洪水事件的描述本质上是字面的。
[131] 对于把创世的日子看作类比的反驳,参Hasel, “‘Days’ of Creation in Genesis 1,” 29; 和 Terence E. Fretheim, “Were the Days of Creation Twenty-Four Hours Long? ‘Yes,’” in The Genesis Debate: Persistent Questions About Creation and the Flood, ed. Ronald Youngblood (Nashville: Nelson, 1986), p. 20.
[132] 参 Joüon, Grammar of Biblical Hebrew, 2:458–59; Waltke and O’Connor,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171; Arnold 和 Choi, Biblical Hebrew Syntax, p. 19.
[133] Benjamin Shaw, “The Literal Day Interpretation,” in Did God Create in Six Days? ed. Joseph A. Pipa, Jr., and David W. Hall (Taylors, SC: Southern Presbyterian Press, 1999), p. 217.
[134] John C. Whitcomb, Jr., “The Science of Historical Geology in the Light of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a Mature Creation,”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36 (Fall 1973): p. 68.
[135] Irons and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45.
[136] 对创世周的释经历史的简明总结,参Duncan and Hall, “24-Hour View,” p. 47–52.
[137] Waltke, Genesis, p. 77.
[138] 当沃特克宣称“现代科学家们几乎全都认为一周创世不可能”时,我们应当指出这不是所有科学家一致的意见。参Terry Mortenso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Green Forest, AR: Master Books, 2004), p. 236–37.
[139] 参Andrew S. Kulikovsky, “Scripture and General Revelation,” TJ 19:2 (2005): p. 27–28; 和 Noel Weeks, “The Hermeneutical Problem of Genesis 1–11,” Themelios 4 (1978): p. 13–14.
[140] Irons 和 Kline, “Framework View,” p. 217.
[141]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3.
[142] 也参 Kenneth L. Gentry, Jr., “The Framework Hypothesis Debate,” in Yea, Hath God Said: The Framework Hypothesis/Six-Day Creation Debate, by Kenneth L. Gentry, Jr., and Michael R. Butler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2), p. 17.
[143]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4.
[144] Walter M. Booth, “Days of Genesis 1: Literal or Non-literal?” Journal of the Adventist Theological Society 14 (Spring 2003): 116.
[145] Kline, “Space and Time,” p. 15, n. 47.
[146] 参 Duncan and Hall, “24-Hour Response,” p. 258.
[147] 参 Young, Studies in Genesis One, p. 100–103.
[148] Whitcomb, “Science of Historical Geology,” p. 68.